近年來,寧波保稅區充分發揮保稅功能優勢,積極探索“保稅+文化”發展模式,培育保稅文化等新興產業,搭建文化產品“走出去、引進來”平臺,打造“文化保稅區”,著力推動區域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各類文化企業80多家,初步形成了文化產品保稅展示交易、進出口加工、倉儲物流、金融支持等較為完善的保稅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發揮園區優勢 發展保稅文化
依托功能突出保稅優勢。保稅區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享有“免證、免稅、保稅”等特殊政策,擁有國際貿易、保稅倉儲、保稅展示、國際中轉等功能。文化保稅區是利用保稅區“免證、免稅、保稅”的功能政策優勢,促進文化產品低成本、高效率流轉、流通的一種新型業態。文化產品在保稅區與國際市場間流轉不需要報關,僅向海關備案即可自由進出。文化企業依托保稅功能,可在保稅區內開展國際藝術品展示交易、國際影視版權交易、境外設備保稅租賃、影視后期制作等業務,既節省稅費資金,又方便連接國際和國內兩個文化產品市場。隨著文化產業國際化進程加速,這種“保稅+文化產業”新型服務業態正受到廣泛關注。
立足港口發揮區位優勢。寧波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豐富,是“海絲之路始發港”和“東亞文化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保稅文化產業條件得天獨厚。保稅區毗鄰國際大港寧波舟山港,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通航,貨物吞吐量居全球港口首位,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三。園區與港區實行一體化通關運作,文化產品流轉十分便捷。園區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充分發揮保稅倉儲、轉口貿易等功能,做大做強國際性文化產品對外貿易。
服務腹地注重聯動發展。隨著保稅區周邊腹地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設備保稅租賃、文化產品保稅倉儲展示等功能性需求大幅增長。保稅區地處北侖區,中國港口博物館、中國首家現代影視基地等一批文化產業龍頭項目相繼落地,海港文化、影視文化、創意設計等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推進平臺建設 促進產業集聚
搭建國際藝術品展示交易平臺,助推藝術市場國際化。引進文化藝術品展貿企業,建設國際文化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倉儲物流中心,為文化產品提供保稅展示、保稅倉儲、拍賣交易等服務。近年來,保稅區連續三次舉辦國際藝術品展,展銷來自俄羅斯、德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家的油畫、雕塑、古家具等藝術品,文化交流和貿易功能初步顯現。建設中東歐藝術品國家館。中東歐國家館是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特色商品常年展項目之一,位于寧波國際會展中心9號館和10號館,以國別區分,打造中東歐各個國家的主題特色展廳,目前已有波黑、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拉脫維亞、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黑山等13個國家的15個特色館入駐,展售藝術品包括波蘭琥珀、蜜蠟,捷克水晶,克羅地亞紅珊瑚等藝術品,搭建起寧波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與中東歐國家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建設影視文化產業總部基地,打造影視全產業鏈。2016年,北京卷石影視基地在區內設立“寧波保稅區卷石影視基地”,首批20多家影視文化傳媒企業已簽約入駐。影視基地積極探索“保稅+影視文化產業”新模式,鼓勵企業植根保稅功能優勢,圍繞影視文化全產業鏈,重點引進影視文化傳媒總部企業、明星工作室,鼓勵發展影視設備保稅租賃、影視后期制作、影視發行交易、影視人才培養、影視衍生產品制造和貿易等產業。
建立甬臺文創產業對接平臺,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充分利用臺灣文創設計產業優勢、寧波本地文化產品制造業優勢和寧波保稅區功能政策優勢,吸引臺灣知名文創設計團隊落戶和集聚,在區內建設臺灣文創館。定期舉辦甬臺文創設計產業對接會,吸引臺灣文創設計產業協會及50多個高等院校文創團隊、文創企業和臺灣文創設計人員來甬,與70多家寧波本土的文具、服裝生產企業及設計企業洽談對接。
強化配套支持 優化營商環境
制定專屬政策扶持文化產業。在國家和省市扶持政策基礎上,寧波保稅區出臺了專屬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和引導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加快發展,重點鼓勵發展現代傳媒、影視制作、動漫游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工藝美術品、文化會展和保稅文化七大細分產業,扶持企業快速成長。
創新監管方式提高服務效能。為培育保稅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監管部門積極創新探索和有效借鑒適合保稅文化產業發展的監管方式,開辟文化產品、藝術品進出區“綠色通道”,最大程度簡化手續,壓縮進境備案審批時間,最大程度為企業提供便利,確保國際藝術品展等有關活動順利開展。借鑒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做法,探索將保稅展示交易功能向區外配套區延伸,更好地滿足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需求。
完善產業配套提升產業層次。建有27萬平方米展示交易基地,集展示、辦公、倉儲、物流、培訓、貿易代理、稅務代理等服務功能于一體,兼具“功能+窗口”“前店+后倉”運作模式,可為各類文化產品的展示交易和貿易物流提供有效支撐。區內跨境電商、類金融、物流、供應鏈等公共配套服務完善,可為境內外文化產品展示、倉儲、交易、設計、生產提供專屬保稅服務。
創新發展模式 開拓新興業態
合理規劃文化產業功能布局。搶抓寧波“東亞文化之都”建設機遇,以打造“文化保稅區”、創建“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為目標,探索文化貿易基地發展新模式,發展保稅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文化保稅貿易等新業務。在空間上,形成“一體、兩翼、四基地”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其中,“一體”是以寧波保稅區為主體功能區,“兩翼”是寧波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寧波象保合作區,“四基地”是保稅文化展示交易基地、影視產業總部基地、創意設計研發基地、文化產品制造基地。規劃到2020年,引進文化企業2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區域生產總值5%,服務寧波城市國際化建設,促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合作和經貿往來。
圍繞六大產業開展項目招商。重點引進和培育符合“保稅+”“科技+”方向的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重點發展六大特色產業。一是保稅文化貿易。引進專業的保稅文化藝術運營公司,為文化貿易提供全產業鏈專業服務;引進培育一批保稅文化貿易企業,形成完整的文化產品保稅倉儲、專業物流、服務貿易產業鏈,成為寧波文化產品貿易基地;推進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與國內外文化機構開展戰略合作,成為促進文化引進和文化輸出的大通道。二是文化展覽展示。挖掘保稅展示等功能優勢,復制推廣自貿區創新舉措,打造特色藝術品保稅展示平臺,重點做大做強紅酒、國際藝術品、中東歐特色文化產品等展覽展示。三是創意設計與文化智造。引進文化創意設計與工業設計領域的知名企業、團隊,推進文化設計與制造對接,提高傳統制造的附加值。四是影視傳媒與影視文化。引進一批影視傳媒總部企業、高科技后期制作企業,發展創意廣告、網絡微電影、動漫、數字娛樂等與新興媒體聯動發展的文化產業。五是數字內容產業。引入業內領先的數字內容生產與服務企業、與科技發展融合度高的科技型文化企業,發展數字動漫、網絡游戲、VR、AR等數字內容產業。六是文化體育與健康產業。推進體育文化產業總部基地建設,通過總部基地、品牌傳播、時尚營銷等模式,引入娛樂體育、時尚體育、健身等項目,發展文體健康產業。
完善保稅文化產業支撐體系。打造“一個洼地兩個高地”。打造“政策洼地”,研究加大對符合保稅區鼓勵發展導向的文化產業項目的政策扶持,加大對文化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支持,鼓勵引導文化企業特色化發展;打造“功能高地”,創新和培育保稅租賃、文化金融、保稅展示交易等特色功能,出臺便利化措施,健全保稅文化產業發展的功能體系;打造“人才高地”,創新人才引進、發展和培養機制,搭建文化產業眾創空間,吸引文化領軍人才、專業人才集聚。
(作者單位:寧波保稅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