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及觀察母嬰床旁護理的護理實施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期間分娩的單胎初產婦126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重新排列后按照單雙序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63例。觀察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封閉式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結果:經過對比,觀察組產婦滿意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滿意度,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對新生兒知識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一種新的護理模式,不僅利于護理模式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也利于產婦滿意度及對新生兒護理操作技能掌握率的提升,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使用的護理模式。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方法;效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醫療要求逐漸提升。產科是護理工作的一個重點科室,隨著人們對產科護理工作要求的提升,護理模式也開始發生轉變和創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體現,指在母嬰同室內為圍產期的產婦,嬰兒及家庭提供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是以“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對現代產科護理模式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現以我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接收的126產婦為研究對象,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進行臨床應用,收獲了良好的護理結局。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2016年3月本院產科收治的單胎初產婦12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醫單雙序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3例。其中觀察組,產婦年齡22-39 歲,平均(26.12±6.75)歲,孕周 35-41周,平均(36.12±1.95)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25.64±3.81)歲;孕周 36-40周,平均(37.09±2.17)周。所有患者均無產科合并癥及內科并發癥。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護士每日集中將新生兒抱至專用嬰兒沐浴間完成臍帶消毒、撫觸、沐浴,并集中在治療室接受預防接種[1]。需要健康教育時向產婦及家屬集體講解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問題及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發放產后產婦及新生兒營養支持手冊。
1.2.2觀察組采用床旁護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其綜合素質。產科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與技能外,還應掌握健康教育知識。醫院應針對分娩知識、產婦健康教育知識進行培訓,促使其為產婦及家屬提供更為專業的護理,針對母嬰床旁護理的方法、目的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向其進行介紹,以增強新生兒與產婦的舒適度,期間還應參照產婦的個體差異,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②在護理模式實施過程中,應充分尊重產婦及家屬的意愿,為新生兒行疾病篩查、預防接種等,在產婦產后護理人員應協助其做好清潔,并指導其適當運動、合理飲食。另外,為產婦提供床邊測量體溫,聯合做好乳房、腹部、皮膚以及切口處的護理,期間應密切觀察產婦的子宮復舊情況,針對體能訓練的方法向產婦進行介紹,告知其母乳喂養的優勢與注意事項,并對其在母乳喂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出。
③做好新生兒護理:密切觀察新生兒情況,其在手術室或產房出生后將其送至病房,24h內為新生兒預防接種,出生第2天則為新生兒進行沐浴,而后每天均給予新生兒洗澡撫觸、指導智護訓練等護理,出生第3天則進行床邊疾病篩查,并做好床邊健康教育[2]。
④給與產婦出院指導。包括產后避孕指導、產褥期相關護理、出院后飲食,衛生及回訪等指導。
1.3評價標準
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和“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方法掌握情況調查表”進行效果評價。
1.3.1滿意度調查表
包括:護士服務態度,技術,健康教育等12個項目,每個項目有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
1.3.2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包括,包括撫觸、臍部護理和沐浴、臀部護理。
滿意調查表由責任護士于產婦出院時發放,當場收回,回收率為100%。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則通過出院前讓產婦操作一次,由1名固定母嬰專科護士根據操作考核評分表觀察進行評分,總分為100 分,60 分以下為未掌握,60-79 分為部分掌握,80 分以上為掌握。滿意率 = 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3.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及家屬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及家屬對護士服務、技術和健康教育等項目滿意度較對照組提高,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滿意度分別為 95.83%和 85.4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 1。
2.2兩組對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對新生兒撫觸、沐浴掌握率、臍部護理及臀部護理掌握率分別為 91.4%、93.7%、90.5%和 87.3%,顯著高于對照組(76.2%、77.8%、74.6%、71.4%),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母嬰床旁護理是產科護理模式的創新,以滿足母嬰護理需要為宗旨,強調以家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母嬰護理服務理念,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它是現代產科護理的發展趨勢,是行之有效的產科護理新模式,不僅減少了差錯事故的發生率,也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群對護理方法的需求,提高了整體的患者滿意度[3]。另外,產婦及家屬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幫助產婦適應轉變母親角色。床旁護理使產婦盡快適應該角色,有效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應用此新型護理模式,不但要重視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還強調掌握各項護理技能,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將產褥期衛生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傳授給產婦和其家屬,以提高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床旁護理是一種利于新生兒成長和家庭幸福的護理模式,是現代產科護理的發展趨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玉玲,王玉杰,劉銘,梁文化,高鈿. 母嬰床旁護理工作模式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觀察[J]. 齊魯護理雜志,2012,02:3-5.
[2]張菲菲,崔改英,趙揚,賀秀芳.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實施效果觀察[J].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02:157-158.
[3]黃巧. 300例母嬰床旁護理的觀察和體會[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19:2125-2126.
ng=EN-USgt;[J]. 護士進修雜志,29(15):1369 -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