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內科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原因以及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接收的內科體位性低血壓患者160例,分析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結果:在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發病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即刻下降,收縮壓下降的浮動在47~55mmHg,舒張壓下降19~23mmHg,脈搏上升15~16次/min。結論:循環代謝系統衰退、神經功能受損、血容量不足、長期臥床和服用藥物是造成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病機制,臨床應當嚴格控制患者的飲食結構,配合健康宣教和干預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快速地恢復日常活動。
關鍵詞:體位性低血壓;發生原因;護理干預
體位性低血壓是由于患者體位的改變或者長時間站立腦供血不足造成的低血壓,例如從蹲下到站立,從仰臥到直立等過程,一般判定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者舒張壓下降10mmHg為體位性低血壓癥狀[1]。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無法支撐站立,視力突然模糊,出現嚴重的頭暈目眩和四肢乏力,嚴重的可能出現暈厥和昏迷等癥狀,多發于老年和兒童人群,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約占患者總人數的15%以上[2]。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人體心血管功能硬化和自身免疫力低下有關,通過服用擴張血管和鎮定類藥物,配合中藥飲食調整可逐漸恢復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原因和相應的護理干預對策,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接收的內科體位性低血壓患者160例,男94例,女66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73.5±8.5歲。其中,84例患者伴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壓,45例患者伴有心臟病,21例患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發病時間0~9天不等。
1.2 診斷標準
一旦患者的體位發生變化,例如從蹲下到站立,從仰臥到直立等過程時出現頭暈目眩、視力模糊、惡心嘔吐等腦供血不足病癥,當下測量血壓發生下降,動脈收縮壓下降20mmHg以上或者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可診斷為體位性低血壓。
1.3 測量方法
一旦患者體位發生變化后,發生一系列頭暈目眩、視力模糊、惡心嘔吐等腦供血不足病癥時,立刻由專業的醫護人員使用血壓計測量患者當下(0min)、15min和60min時動脈收縮壓和舒張壓指標,并記錄統計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P值檢驗,若P<0.05為則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在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發病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即刻下降,收縮壓下降的浮動在47~55mmHg,舒張壓下降19~23mmHg,脈搏上升15~16次/min。
3 討論
3.1 內科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原因分析
結果臨床護理案例經驗,并查詢相應的文獻,可將地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①循環代謝系統衰退,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自身循環和代謝系統功能逐漸衰退,免疫和抵抗力下降,極易受到各種疾病的影響,導致血液流通不順暢。同時,由于體力下降等各方面因素,運動量較低,加重了血液堆積和無法快速進行新陳代謝等情況,導致心腦血管功能更加退化。②老年患者神經功能逐漸衰退,血液中腎上腺素的水平下降,無法應對體位變化帶來的血液和心率異常的影響,長期站立時長誘發疾病[3]。③患者自身血容量不足。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食欲衰退,容易出現口感和頻尿等情況,體內脫水情況較為嚴重。同時,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功能也發生退化,重力改變造成的血液潴留較為明顯,供血量突然減少會引發低血壓。④抗壓和利尿類藥物影響。老年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壓等疾病,平日需要服用抗高血壓、血管擴張和利尿類藥物,以達到血壓穩定的效果。但是,該藥物會降低血液循環的容量,從而導致血容量不足造成的低血壓[4]。⑤疾病等原因長期臥床休養。老年人體力下降,各種疾病并發,需要長期臥床休養,從而造成血壓循環不暢通且肢體反射能力下降,體質十分虛弱,長期站立或者體位突變容易造成低血壓等情況發生。
3.2 內科體位性低血壓護理干預對策
研究表明,體位性低血壓患者護理干預對策包括:①患者入院接收治療前,詳細耐心地向患者講解低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治療方法、需用的藥物和注意事項等。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需在床邊放置防護欄,以防止患者突然眩暈造成的危險。教育患者在起床前進行預熱措施,例如先半臥起1~3min,并活動腿部和各個關節,等適應后再臥起。一般,低血壓癥狀在5~15min內會自行消退,若長時間病癥未改善,立刻通知相應的醫護人員進行緊急處理操作。②每日進行必要的活動和疏導操作。每日3~4次,每次15min,進行四肢的拉伸和舒張活動,增加血液的流動能力和肌肉的強度;若體能允許的患者,可簡單的進行小碎步和交叉腿跳躍等運動,促進血液代謝循環系統的運作。③伴有心腦血管和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抗高血壓、利尿類和擴張血管的藥物,必須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用藥,并且每日定時測量血壓,做好自我監督和防護的操作。④嚴格控制患者的飲食結構,對于食欲極差的患者,可更換視頻的種類,以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主。若患者長期未進食,可適當輸營養液補充體能,避免劇烈的運動,保持情緒穩定。
參考文獻:
[1] 沈英梅. 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體位低血壓原因及護理干預措施淺析[J]. 當代醫學, 2015, 34(18): 116-117.
[2] 周海榮. 老年體位性低血壓的護理干預[J]. 醫藥前沿, 2015, 23(5): 286-287.
[3] 王俠. 老年體位性低血壓134例病因分析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16(9): 74-76.
[4] 王愛霞. 住院老年患者體位性低血壓原因分析護理及健康教育[J]. 中國社區醫師, 2015, 4(32): 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