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為新生兒換血護理提供借鑒參考。方法: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5月新生兒科收治的15例行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的患兒(觀察組),換血前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隨機選取15例同期住院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作為對照組,僅在出現緊急情況下遵醫囑處理,對比兩組患兒換血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變化,同時觀察有無并發癥。結果:觀察組換血治療后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下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無1例并發癥發生,因安撫及時未使用鎮靜藥物,對照組有4例(26.7%)患兒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lt;0.05)。結論:根據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特點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保證換血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護理
新生兒黃疸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但治療不理想就會發展為高膽紅素血癥,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健康,造成永久性臟器損傷及神經系統影響。目前換血療法是治療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首選方法,通過該療法能夠及時更換患兒體內抗體及被致敏的紅細胞,減輕膽紅素濃度,糾正貧血、心衰等臨床癥狀[1-2]。在換血治療過程中,受穿刺疼痛、環境改變、體位不適等不良因素的影響,患兒容易哭鬧影響治療進程,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對于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3]。為此,我院新生兒科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5月行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的15例患兒,在其治療過程中采取必要護理措施,取得了理想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4年10月-2016年5月新生兒科收治的15例行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的患兒,臨床檢查顯示堿性磷酸酶(ALP)明顯升高,肝內膽汁淤積,有明確換血指征。將15例患兒歸為觀察組,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早產兒6例,足月兒9例,日齡在1-18d之間,平均日齡(7.10±1.65)d,出生體重在2464-3960g之間,平均體重(2519.02±293.10)g;隨機選取15例同期住院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作為對照組,均接受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早產兒5例,足月兒10例,日齡在0.5-20d之間,平均日齡(7.32±1.40)d,出生體重在2481-3922g之間,平均體重(2556.27±290.74)d。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gt;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行相同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換血量為150-180mL/kg,由輸血泵控制輸血速度,同時經一側輸血管注入肝素防止管道堵塞。對照組僅在出現緊急情況下遵醫囑處理,觀察組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①換血前進行血常規、血糖、血鈣、血生化等常規檢測,便于將換血前后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從而評估換血效果。術前2h停止喂奶或喂養配方奶,術后4h需禁食以免換血后出現嘔吐、小腸炎等,此外還可提高患兒舒適度,加快換血后恢復速度。預熱操作臺,并做好保暖及固定準備,室溫控制在26-28℃,濕度控制在55%-65%,室內用品需用消毒液徹底擦拭一次。②換血開始后取仰臥位并妥善固定患兒,使用消毒方巾將患兒身體包裹成鳥巢狀,如果患兒哭鬧不止可注射鎮靜劑,換血過程中需保持安靜減少人員走動。穿刺前需洗凈并消毒雙手,減少應激反應,提高外周動靜脈穿刺成功率,輸入血液后仔細觀察患兒有無不適反應,持續監測體征并實時記錄。③換血結束后持續監測患兒精神狀態及黃疸癥狀變化,一旦發現異常需立即報告主治醫生并遵醫囑處理。拔除動靜脈留置針時需小心輕柔,按壓局部皮膚10min避免出血。如果患兒無嘔吐反應可盡早喂養,否則可行鼻飼保證營養攝入量。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兒總膽紅素水平、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將錄入SPSS19.0軟件,借助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并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X2檢驗;Plt;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換血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觀察組經綜合護理干預后總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lt;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兒和換血治療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未出現低體溫、電解質紊亂、動脈放血不暢、呼吸暫停、血壓異常等并發癥,有6例患兒哭鬧經安撫后安靜,未使用鎮靜藥物,對照組有2例患兒出現血壓波動,1例患兒換血后再輸血,1例患兒出現動脈放血不暢,并發癥發生率為26.7%(4/1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lt;0.05)。
3討論
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是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有效方法,不僅可迅速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避免發展為膽紅素腦病,而且可將抗體等致敏因素換出,減輕溶血癥狀[4]。由于新生兒治療依從性低,受動脈穿刺、低體溫等應激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煩躁甚至哭鬧不止,嚴重影響換血治療[5]。
我院對新生兒科選取的15例患兒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常規檢測、換血前準備、換血過程護理等,護理措施涉及換血治療全程,經過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總膽紅素水平明顯降低,且下降程度明顯大于未經護理干預的對照組,且無1例患兒出現并發癥,因安撫及時哭鬧患兒未使用鎮靜藥物,對照組則有4例患兒出現血壓波動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6.7%,明顯高于觀察組,治療結局和并發癥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lt;0.05)。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換血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首選方法,但換血治療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護理
問題,能否發現并及時處理直接關系到換血結局,動脈穿刺等操作直接關系到換血能否順利進行,因此護士需熟練掌握穿刺技巧,減少穿刺失誤。動脈穿刺中置管往往處于重要地位,由于患兒病情危急且伴隨循環不良癥狀,置管中動脈的選擇尤為困難,根據臨床實踐一般情況下應當首選橈動脈,橈動脈搏動強位置淺,觀察方便且利于止血,因此在橈動脈定位不理想時才考慮其他動脈,諸如肱動脈、顳淺動脈等,在實際操作中需根據患兒病情及血管狀況合理選擇。受疼痛刺激患兒可能哭鬧煩躁,此時需要積極安撫或者給予鎮靜,以免影響穿刺成功率造成二次穿刺或者感染。此外,在新生兒換血治療中需根據治療特點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變化及生命體征,保證換血過程順利完成,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蒙好好,楊華露,廖素霞,等.有創與無創血壓監測在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中的效果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7):1998-1999.
[2] 聶嬌,辛萍,袁苓,等.無肝素化連接裝置在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3):61-62.
[3] 盧露,陳冰.輸血加溫儀在新生兒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術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1):3017-3019.
[4] 曲穎波,張敏.外周動靜脈全自動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0):3648-3650.
[5] 王紅洲,葉萍,賀銳,等.經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對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血液內環境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5):6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