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重型顱腦傷患者應用亞低溫治療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重型顱腦傷患者58例為研究對象,以國際字母排序法分組:對照組29例行常規綜合治療;研究組29例行亞低溫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①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②研究組治療后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③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給予亞低溫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指標,促進病情恢復,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借鑒。
關鍵詞:重型顱腦傷;亞低溫;臨床療效
重型顱腦傷致殘率、致死率極高,如何加強腦保護、提高治療效果成為廣大學者思考的重點問題。我院針對此類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58例重型顱腦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交通傷者27例,墜落傷者18例,重物砸傷者9例,打擊傷者4例。根據國際字母排序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齡19-68歲,平均(45.6±11.4)歲;研究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齡20-69歲,平均(45.9±11.2)歲。兩組基線資料齊全,且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發病時間不超過12小時;②符合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檢查確診;③患者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器質性疾病;②存在精神病史;③妊娠期婦女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對照組:醫師給予患者脫水、抗感染、營養支持、機械通氣、降顱內壓等常規治療。
研究組:醫師給予患者亞低溫治療,將冰毯墊于患者身下,調節冰毯溫度至15℃-17℃,同時用微量泵肌注50mg氯丙嗪+50mg異丙嗪+100mg杜冷丁,12h/次。如有必要,給予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通氣治療,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血壓、心率等相關指標。為了使體溫恢復正常,應采用自然復溫法,每隔6小時復溫1℃,維持直腸溫度36-37℃。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治療后顱內壓、血清GFAP、UCH-L1水平;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數目。
1.4 判斷標準
采用格拉斯哥結局量表(GOS)[1]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分為Ⅰ級(死亡)、Ⅱ級(植物狀態生存)、Ⅲ級(重度殘疾)、Ⅳ級(中度殘疾)、Ⅴ級(恢復良好)五個等級。Ⅳ級、Ⅴ級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療總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行統計學分析,采用卡方、t值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情況分析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41.38%,明顯比68.97%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顱內壓及血清指標改善情況分析
對照組治療后顱內壓、血清GFAP、UCH-L1等指標與研究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兩組治療期間均有少數患者出現并發癥,對照組臨床表現為:電解質紊亂者1例,肺炎者1例,心律失常者1例,發生率為10.34%;觀察組并發癥表現為:電解質紊亂者1例,心律失常者1例,發生率為6.90%。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屬于一種常見的危重癥,多因交通事故、高空墜物等因素所致,該病危害性嚴重,一般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者出現頭痛、意識障礙、失語偏癱、感覺障礙等癥狀,且該病進展快,如處理不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常規治療該病以脫水、抗感染、營養支持等為主,但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國內外廣大學者認識到亞低溫療法的重要性,并已有多項報道證實該療法的良好效果。國外學者Clifton指出,亞低溫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改善腦血循環狀態,實現腦保護的目的[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及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幾點:①亞低溫療法可使顱內溫度降低,減少白三烯的生成,進而使顱內壓降低,有效緩解腦水腫癥狀;②該療法可降低腦組織耗氧量,使乳酸含量降低;③其能減少腦組織蛋白損害,恢復腦細胞功能。有學者認為[4],亞低溫療法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礙,引發腦疝、顱內血腫等嚴重并發癥。觀察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中僅有2例出現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并發癥,證實亞低溫療法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亞低溫療法在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療效確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易輝.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臨床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價[J].臨床醫學,2016,36(3):33-35.
[2]梁晉,祝捷,李建國,等.亞低溫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4,21(1):18-21.
[3]楊細平,涂悅,馬鐵柱,等.亞低溫對重型創傷性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華創傷雜志,2014,30(6):491-494.
[4]宋向奇,陳通,付愛軍,等.亞低溫治療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實用醫學雜志,2014,43(7):1136-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