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膨出癥發病率較低,明確診斷較簡易,胸部X線正側位片檢查即可明確診斷。常規開胸折疊縫合膈肌,損傷較大,且有一定的復發率。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采用單操作口胸腔鏡膈肌折疊縫合術治療5例膈肌膨出癥,取得較好的微創治療效果,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5例,男4例,女1例,年齡45-59歲。左側4例,右側1例。主訴為:反復咳嗽咳痰,胸悶氣短。查體:患側胸下方叩診呈鼓音,呼吸音明顯減弱,胸片示患側膈肌明顯抬高,達前第4肋間以上。胸CT示患側膈肌抬高,下肺明顯受壓;其中1例見陳舊性肺結核。術前檢查心、肝、腎功能正常,無糖尿病。肺功能檢測:例1,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實測1.56L—1.98L。占預計71.6—77.5%,肺通氣功能輕度減退(限制性)。
1.2手術方法:全麻,雙腔氣管插管,取健側臥位,頭高腳低15o -20o。胸腔鏡采用奧林帕斯四方向鏡。觀察孔位于患側腋中線第4肋間,長1.0cm;主操作孔位于腋前線與腋中線之間第6肋間,長3.0cm;副操作孔分別位于肩胛線第6肋間,長2.0cm。術中單肺通氣,觀察膈肌明顯抬高,達肺動脈下緣,膈肌明顯變薄,其中2例呈薄膜狀態,電刀刺激膈肌無明顯肌肉收縮運動。診斷膈肌膨出癥。助手用五葉鉗將膈肌向腹側壓迫,用10號絲線連續縫合膈肌,每根縫線連續縫合6-8針,平行縫合5-6根絲線,結扎縫線,使膈肌折疊沉降滿意后,留置胸腔引流管。
2 結果
手術時間分別為105和75min。均于術后3天拔除引流管,7天出院。術后3天復查胸片,患側膈肌明顯下降,低于健側膈肌,患側肺膨脹良好。胸悶氣短癥狀均消失。隨訪咳痰及胸悶氣短癥狀消失,2例有輕度咳嗽。
3 討論
據文獻報道膈肌膨出癥患病率約1/10000,男性稍高于女性,左側發生率明顯高于右側。病因多為膈肌因麻痹、發育不全或不同程度的肌纖維萎縮而抬高或隆起,使腹腔臟器向胸腔突出。幼兒患者由于癥狀明顯且癥狀出現較早,多能及時治療;成人患者由于早期癥狀輕微,容易被忽視,且病程遷延漫長,病情不斷加重,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3.1 手術技術要點
傳統治療方法為開胸或經腹手術,手術方式主要包括膈肌疊瓦式縫合術、膈肌折疊縫合術和Maxson提出的三層膈肌折疊術。1996年Mourox等報道胸腔鏡輔助膈肌折疊縫合術。我院在胸腔鏡下行膈肌折疊式縫合術,用粗絲線單向連續褥式縫合折疊膈肌,既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又對預防術后復發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本組應用三孔法,助手可以經輔助操作孔充分暴露術野,盡量使膈肌呈平面狀態,并能提起皺褶,有利于術者操作,同時避免腹腔臟器受損。首先從膈肌中央偏前側縫合結扎第一根縫線,使膈肌整體下降,有利于視野的顯露。縫合時用針尖挑起膈肌使膈肌形成反折后,繼續向前運針完成縫合,可以避免腹腔臟器損傷。連續褥式縫合膈肌后,結扎膈肌組織較多,為避免線結滑脫,助手協助鉗夾固定第1個線結,連續結扎5-8個線結,可以使縫線結扎更加牢固可靠,有利于預防術后復發。根據膈肌膨出程度,適當選擇距膈肌附著點適當距離處縫合第一針和最后一針,我們大致3-7cm距離,以避免膈肌縫合折疊后張力過大,防止術后患者感覺胸部明顯緊張不適和脹痛,非常痛苦,對手術治療有明顯悔意。總之,熟練掌握胸腔鏡下的縫合結扎技術及該術式的技術要點,均可順利、安全地完成手術。
3.2 手術指征
膈肌膨出癥手術的目的是將膈肌恢復到正常解剖位置,穩定縱膈活動和使肺組織復張,從而改善肺的通換氣功能,無論是否有明顯的呼吸道癥狀,膈肌膨出癥一經確診均應盡早手術治療。我們認為對確診為膈肌膨出癥,伴有肺組織明顯受壓者,無論是否有明顯可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統癥狀,均應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成人膈肌膨出癥多數年齡較大,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減退。應避免遷延時間,心肺功能嚴重受損后,無法耐受手術,而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
總之,胸腔鏡膈肌折疊縫合術對機體損傷小,恢復較快,且體表相對美觀,更易被患者接受。因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住院費用雖無明顯下降,但效果理想。胸腔鏡膈肌折疊縫合術具有較好的微創效果,使一種安全性高、療效確切的治療膈肌膨出癥的方法。另外,為術后復發提供了在此手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