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磁共振成像MRI和CT檢查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對比分析。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共80例,對所有患者分別行MRI與CT檢查,觀察兩種檢查方式的影像結果,并進行分析與討論。結果:本次觀察中,MRI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率為95.0%,CT檢查診斷率為82.5%,兩種檢查方法相比,Plt;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MRI的診斷率高于CT檢查,但MRI檢查費用較CT高,且耗時較多,對于CT無法診斷的病情應結合MRI診斷,兩者可互相補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取適宜方法。
腰椎間盤突出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是外傷,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進而造成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和馬尾神經[1]。腰椎間盤突出應及早診治,如今,隨著臨床影像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影像學檢查已是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手段,CT和MRI檢查已經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本文主要討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MRI與CT分別診斷的效果與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齡在45~82歲之間,平均年齡(53.5±5.72)歲。病程在3個月~4年之間,平均病程(1.9±0.6)年,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均確診為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無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所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檢查方法
1.2.1CT檢查 使用GE全身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掃描參數層厚為3mm,層距為1mm,對患者的病變部位做出定位,重點掃描病變部位,使掃描層面和患者的椎間隙中心線平行,對L3~L4~L5~S1椎和3個椎間隙行常規掃描4次,觀察患椎。
1.2.2MRI檢查 使用MRI掃描儀掃描患者腰部,進行快速SE序列T2WI成像掃描,常規橫斷面T2WI成像掃描和矢狀面SE序列T1WI成像掃描。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時則Plt;0.05。2結果
通過觀察對比,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MRI檢查診斷率為95.0%,CT檢查診斷率為82.5%,MRI檢查的診斷率明顯高于CT檢查,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骨科疾病,發病率較高,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診斷方法是依據癥狀與體格檢查[2]。如今,影像學檢查已是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手段,其中MRI與CT檢查是最為常用的診斷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優勢與局限性。MRI檢查的優勢在于,它能清晰地顯示椎管結構,MRI的矢狀位成像是一次性、整體成像,可更加全面的對患者游離髓核形態與位置進行顯示,且對腰椎間盤結節的顯出率更高,可判定病變部位的結節數量與邊緣有否發生鈣化現象[3]。MRI更為清晰全面的顯示出脊髓脊柱的解剖結構,多方位成像,有效的避免偽影干擾[4]。而且MRI檢查無放射性,安全性高。但MRI仍有一定的缺陷性,MRI檢查時對患椎的骨組織檢查與分辨清晰度上不如CT檢查,對腰椎畸形的診斷率不高,但檢查耗時久,且費用相對較高,可能會對患者造成經濟負擔等問題。CT檢查的優勢在于,它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夠清楚地顯現患者的腰椎間盤病變情況,進而判定病情進展,另外,CT檢查可以顯示患者的神經根是否受壓,以及與病變髓核的關聯性,而且CT掃描對腰椎間盤突出的積氣、鈣化等現象有著更高的敏感性[5],且CT檢查費用相對更低,掃描速度快。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臨床上患者通常采用CT檢查,與臨床癥狀和表現等結合分析,可以進行確診,CT檢查的缺陷性在于,檢查過程中容易把腰椎間盤突出誤診為腰椎間盤膨出,可能造成病情貽誤,且對椎間盤游離等的診出還有一定的不足,診斷率與MRI檢查相比更低一些,且CT檢查具有放射性,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損傷。
有研究顯示,對比MRI、CT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而MRI的診斷率明顯高于CT檢查,MRI檢查可較清晰地顯示突出的髓核、纖維環破裂以及腰椎管等問題,判斷椎管內結構與椎間盤有否游離發生。MRI是多序列、全方位成像,可更有效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診斷率,提高診斷率。MRI檢查是全方位與多序列的成像,采取SE序列T1WIT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和脂肪抑制序列行矢狀面、冠狀面掃描[6],診斷率明顯高于CT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MRI不但可以準確的顯示腰椎間盤突出或脫出,也能夠準確顯示椎間盤游離或椎間盤真空象,其全方位、多序列的特點可有效的避免受腰椎結構重疊成像的干擾。CT檢查可以直觀的顯示突出物、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壓迫情況和其他并發征象,且掃描速度較快,耗時短,檢查費用相對更低,因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X線檢查對患者的腰骶椎前后位和斜位檢查也有較好的效果,對觀察椎間隙的病變與排除脊椎不穩、滑脫、腫瘤等的判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但與CT一樣具有放射性,因此,在選用診斷方法時應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與耐受性慎重考慮。
本次觀察研究中選取的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80例,對所有患者分別行MRI與CT檢查,
通過對檢查結果的觀察對比,發現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MRI檢查診斷率為95.0%,CT檢查診斷率為82.5%,MRI檢查的診斷率明顯高于CT檢查。但同時CT檢查也具有檢查耗時短、價格相對較低等特點,因此,在對腰椎間盤患者的診斷中,應根據不同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診斷方法,互相補充,達到更好的臨床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中,MRI檢查的診斷率明顯高于CT檢查,但檢查時間長,檢查費用較高,而CT檢查的診斷率相較于MRI檢查雖然較低,但檢查時間較長,費用低,在臨床檢查中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應綜合兩種檢查方法的優勢,最大程度的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率,為腰椎間盤突出的確診與進一步的治療提供確切的依據。
參考文獻:
[1]莫利軍.MRI與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探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4):27.
[2]楊文兵,孟連英.腰椎間盤突出癥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9):75-76.
[3]劉鋒.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研究[J].當代醫學,2015,(15):72-72,73.
[4]劉志.MRI與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對比研究[J].今日健康,2015,14(11):35.
[5]何杰.用MRI與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準確性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22):10-11.
[6]馬海波.腰椎間盤突出癥的MRI與CT診斷比較[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5,24(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