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上消化道穿孔治療中腹腔鏡的應用優勢。方法:選擇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治療的52例穿孔時間低于24h急診行腹腔鏡剖腹探查術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分析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情況、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情況、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等指標。結果:與傳統剖腹探查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具有切口小、損傷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低的優點。結論:腹腔鏡在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療中具有明顯的優點及優勢,同時具有明確診斷及治療的意義,較大程度地減少病人的創傷和痛苦,減少了術后并發癥,提高了患者預后生活質量,但需要術者具有豐富的腔鏡技術,在此基礎上本治療方式是安全可行的。
關鍵詞: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剖腹探查術
上消化道穿孔是常見外科急腹癥之一,外科手術是其常規且有效治療手段之一。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的日趨成熟及普及,其逐步應用至急診手術當中。上消化道穿孔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的特點,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應用腹腔鏡治療上消化道穿孔患者52例,獲得良好效果,現將療效觀察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為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有選擇的應用腹腔鏡診治明確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52例,其中男41例,女11例;19~62歲,平均(39.5±13.7)歲。術前經檢查及評估需急診手術探查。
1.2 適應癥選擇 術前常規檢查明確上消化道穿孔,穿孔時間≤24h,需手術治療,無上腹部手術史。
1.3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留置胃管、尿管,均采用全麻器官插管。患者取仰臥位,建立人工CO2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mmHg,于臍部放入腹腔鏡探查,根據探查選擇其他3~4個操作空位置。先行全腹沖洗,找到穿孔病灶,用組織剪取病理后,根據情況可于鏡下處理穿孔,術中橫行縫合穿孔或將大網膜縫合固定于穿孔部位封堵處理。鏡下修補困難者術中配合小切口輔助手術或中轉開腹手術。術中均于修補處及盆腔各放置一枚膠管引流。
2 結 果
2.1術中情況 本組患者經術中探查均證實術前診斷,其中十二指腸球部穿孔36例,胃竇部穿孔16例。鏡下完成手術47例,因鏡下修復困難,5例鏡下配合小切口輔助手術修補。
2.2手術效果 腹腔鏡手術時間(1.65±0.39)h;切口長度累加約3~5cm,輔助小切口長度約5~6cm;術中出血量(26.2±15.1)ml;術后放置引流管1~3d,術后引流量除中轉開腹者外均低于180ml;患者均于術后12小時內離床活動;除其中3例中轉開腹者外,患者均于術后24小時內排氣;術后患者除中轉開腹者外均未采用術后鎮痛。住院時間8-10天。本組患者腹腔鏡手術成功率90.38%。
3 討論
上消化道穿孔是普通外科急診中常見的疾病,診斷及治療的恰當對病人的預后尤為重要,如處理不當可危及病人生命及病人日后生活質量。隨著醫療診斷設備和技術的提高,上消化道穿孔穿孔的診斷率逐步提高,本組患者隨術前明確診斷,并在術中得到證實,但在臨床中仍存在一定的誤診率。腹腔鏡技術的普及和開展及臨床醫生的積極應用,逐步將診斷手段加以豐富。
隨著腔鏡技術的普及和開展,治療范圍越來越大,其優勢越來越突出。傳統手術具有創傷大,患者痛劇烈,術后并發癥多,住院時間長的弱點。而本組患者的結果凸現腹腔鏡在急診上消化道穿孔治療上的優勢,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小,并發癥低,特別是消化道穿孔的病人腹腔大量胃腸液體量較大,腹腔鏡吸除及沖洗充分,最大限度降低了腹腔的污染度,充分降低了腹腔感染機率,同時減少腹腔暴露,使遠期并發癥中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大大減低。腹腔鏡手術切口小,損傷小,病人下床早,降低了術后心肺并發癥的機率,特別對于老年患者。I并且對于鏡下修補較難配合小切口手術的病例,對于小切口的位置選擇尤為重要,腹腔鏡提供了便利條件,方便了穿孔的修補,充分降低了此類患者的創傷程度。
本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0.38%,通過此組患者顯示,腹腔鏡在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療應用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是安全可行的。同時具有明確診斷和實施治療的功能,并且創傷小,減少病人痛苦,減低術后并發癥,縮短恢復時間,不失為一項安全有效治療方式,但需要臨床醫師具有較為豐富的腹腔鏡操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