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和對比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時使用血管介入治療的效果。方法:收集急性腦梗死患者共88例,根據隨機分配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非介入治療,觀察組進行血管介入治療,將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血管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字:急性腦梗死;血管介入治療;治療效果
急性腦梗死屬于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指的是由于患者的腦動脈管腔內血液不斷地凝集和增多,導致管腔的狹窄甚至閉塞,在側支循環不暢通的情況下,腦組織就會缺血、變形甚至壞死,該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1]。在急性腦梗死疾病的臨床治療和干預中,靜脈給藥治療是主要方式,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而近幾年介入治療逐漸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并成為了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新方法[2]。在本次研究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了血管介入治療的干預方式,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88例,根據隨機分配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4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在47歲-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3±5.3)歲。觀察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在48歲-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1±5.3)歲。納入標準:無嚴重心力衰竭;短期內無手術史。排除標準:顱內出血患者;合并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兩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關倫理學標準,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非介入治療,阿司匹林口服,劑量為100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口服,劑量為10mg-70mg,每日1次;善羅布考口服,劑量為250mg,每日2次。
觀察組接受血管介入治療,患者局麻,通過Seldinger技術對患者的單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在全腦血管造影的幫助下掌握患者腦血管的閉塞情況,以及側支循環的情況。在患者閉塞的動脈當中插入導管,行動脈溶栓治療。將100mL生理鹽水與20萬U尿激酶充分混合后對患者進行注射,并在20分鐘注射完成。根據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進行反復注射,但每日總劑量應低于120萬U。術后將10mg尼莫通與250mL甘露醇充分混合,對患者行靜滴。
1.3 評價指標
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對比。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通過第四次全國腦血管會議所制定的評分標準進行評估,總分為45分,0-15分的為輕型,16-30分的為中型,在30分以上的為重型[3]。
1.4 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的最后數據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數據處理過程中,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經P值進行判定,其標準為:若p值低于0.05,則提示最后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若p值高于0.05,則提示最后數據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腦組織供血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急劇減少,進而導致腦組織由于缺血而受到損傷,并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神經系統癥狀。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腦梗死發病后,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會受到破壞,致使其大腦無法調節低級中樞,從而導致正常的運動傳導受到干擾。所以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均受到嚴重影響。就目前而言,臨床上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等,其中藥物治療是傳統的治療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癥狀,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缺陷。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的4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的是血管介入治療,經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治療24小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6.2±5.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9±7.3)分,t=4.419,P=0.000;觀察組治療15天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2.8±4.9)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7±6.5)分,t=5.694,P=0.000。在研究中我們對患者使用的是動脈溶栓介入治療法,在操作中能夠使患者血管梗死位置得到清晰展現,因此提高了治療的有效性和徹底性,有助于降低梗死的再次發生率。相較于靜脈溶栓治療而言,動脈溶栓具有更強的實用性,不但能夠減少溶栓劑的使用劑量,而且能夠降低患者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顯著提升患者梗死血管的再通率,使其神經功能缺損得到顯著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動脈溶栓介入治療的實施過程中,應結合患者的病情、年齡等情況選擇最佳的溶栓時間,通常在發病6小時內進行動脈溶栓介入治療效果最佳。值得注意的是,動脈溶栓介入治療后患者可能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癥狀性顱內出血、血管再閉塞等并發癥,雖然發生風險較低,但是還是應該在動脈溶栓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密切觀察,保證異常情況的及時發現和處理,確?;颊叩牧己妙A后。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動脈介入溶栓治療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癥狀,治療效果更佳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桂樹華,胡玲玲,孔亮,等.急性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療后纖溶活性水平的變化分析及療效的初步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8):3788-3789,3792.
[2] 王以翠,常煥顯,孔令勝,等.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動脈溶栓聯合血管內治療對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07):609-613.
[3] 文婉玲,張永巍,楊志剛,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評估急性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再通術預后的初步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05):37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