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中小學音樂課堂實行“器樂進課堂”以來,豎笛教學得到了中小學老師們的廣泛認可。但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喜愛豎笛演奏的程度高于教師;豎笛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教師豎笛教學能力及教學時間影響豎笛教學的質量。在實踐中采用獨立預習、異質分組、多元評價、分級考試等伙伴探究式豎笛教學策略,支持兒童的豎笛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豎笛的熱情,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伙伴探究;豎笛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0-0097-02
全國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行“器樂進課堂”以來,豎笛被公認為是最易普及、攜帶方便、有固定音高、簡單易學的樂器。在大量的教師教學實踐、數據調研、專家論證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課標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選擇了八孔豎笛和口風琴作為“課堂樂器”。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于器樂學習的作用是這樣闡述的:器樂學習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可見,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體驗音樂的另一種重要途徑。
一、小學豎笛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了解小學豎笛課堂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對豎笛學習的態度,筆者對部分小學音樂專職教師和五年級小學生兩類人群進行匿名問卷抽樣調查、訪談交流,并對各項數據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1豎笛學習,學生喜愛程度高于教師
關于小學開展豎笛教學,從所接受調查的教師方面來說,86%的教師表示贊同,這其中42%的教師非常喜歡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器樂教學。除此之外有10%的教師對于豎笛教學沒有太大的感受,認為這是自己分內的事情,既然新課標提出了就應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器樂教學。有14%的教師不愿意在音樂教學中增添豎笛教學,其主要原因是這部分老師從未接觸過器樂教學。
從所接受調查的學生方面來說,約有80%的學生比起唱歌課更喜歡器樂課,只有大約20%的學生更喜歡唱歌課。筆者通過與個別學生交流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豎笛課能夠讓他們學習到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且課堂氛圍較活躍,大家學習的積極性較高。
分析: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已經開展豎笛教學的學校里,大多數教師都意識到了豎笛教學對于小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較高,且學生學習熱情高于教師的教學熱情。
2教學方法單一枯燥亟待創新
通過此次調查及現場聽課,筆者將目前豎笛教學的方法歸為講解示范法及合奏教學法。講解示范法主要用于學習新的音樂作品,教師通過講解作品的背景、樂曲所要表達的情緒,之后為學生進行作品示范演奏,及作品中難點技巧的處理,等等。合奏教學法主要用于基本功的練習和復習課,用于督促個別學生跟上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然而通過分析針對學生的調查問卷發現,有70%的學生并不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原因是這樣的教學過程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很快便會失去學習興趣。
分析:在對課堂豎笛教學現狀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教師對于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予以了肯定,同時也意識到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于豎笛學習的興趣以及整體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刻板、枯燥,使學生在學習中漸漸失去了學習熱情。由此可見改變目前豎笛教學的方法勢在必行。
3豎笛教學的影響因素
通過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小學階段課堂豎笛教學進行的頻率并不高,在筆者進行調查的學校中,極少數學校每周兩節音樂課中都能練習,大部分學校一個月只進行兩次或者更少。進行豎笛教學的課時安排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嚴重影響著豎笛教學開展的質量。
在針對教師關于課堂豎笛教學的重要影響因素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20%的教師認為樂器的不齊全是影響學生課堂器樂學習的因素之一,而學生的基礎較差和教師教學能力有限各占40%。除此之外教師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材編寫不夠完善等因素也對課堂器樂教學存在著一些影響。
分析:教師豎笛教學能力有限、豎笛教學時間不充足等,是阻礙豎笛教學的兩個主要方面。因此,若能提高學生豎笛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師豎笛教學的水平,提供充分的豎笛學習時間,那么豎笛教學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學生音樂素養的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二、伙伴探究式豎笛教學策略
“伙伴”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某種活動的人。”在豎笛教學中,師生是伙伴,生生是伙伴,豎笛和兒童、樂曲和兒童都是學習的伙伴。“伙伴探究”是豎笛課堂教學中一種以兒童體驗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師生、生生借助豎笛分享情感、互相表達、觸發共鳴、合作創造。伙伴探究式豎笛教學策略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快樂。讓豎笛成為兒童觸摸音樂的便攜工具,讓兒童的審美經驗在豎笛演奏中不斷積累。
1獨立預習,主體學堂
采用“獨立先學、教師導學,伙伴互學、全班共學”的豎笛教學模式,教師提前針對教材分析樂曲,為學生提供預習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體驗。如復習音階執法,練習吐奏、氣息,完成旋律短句,等等。再由教師進行重難點的示范、講解、糾正,然后進入小組探究。最后是全班學生的共同演奏練習,進行樂曲的藝術處理。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也在課堂中學習,學習如何站在兒童的立場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2異質分組,整體提高
豎笛課的教學,應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不斷去探索、積累、創新。但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時常會遇到困惑,如果困惑是自身難以解決和克服的,那么最及時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組內尋求合作和幫助。異質分組的意思是把豎笛學習能力、程度不一樣的學生分成一組,讓每組內都有能力強的、中等的、有待提高的學生。經過試驗,四人異質既做到組內每人有任務,有自己的定位,避免了“吃大鍋飯”現象,還減少了學生之間的分化。同時讓每個組的能力比較平均,組際間競爭更有張力。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是借助豎笛這個樂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那就要通過演奏評選優秀的孩子擔任小組長。自從開展伙伴探究學習后,我們發現“小老師”們更能解決問題,他們不僅幫助了一部分學困生,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獨樹一幟,有很多閃光點真正的值得老師們去學習。
3多元評價,師生共長
伙伴探究式豎笛教學評價的目光不再只聚焦于學生外在的、可觀測的豎笛演奏結果情況,而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相關的體驗。師生在豎笛學習過程中全部情況都已納入評價范圍,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可以交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評價途徑多樣,以引導性、自主性、發展性、激勵性的評價為主,結合對學生交往行為的觀察以及豎笛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來進行;評價主體要多元,同伴、教師,以及學生自己均應成為評價的主體,尤其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廣泛使用,讓學生通過評價產生良性競爭,以評價促發展,完成自我滿足的需要。
每位學生的記錄本上都貼有學習過程評價單,伙伴間根據每節課學習情況及時記錄,包括學習的態度、學具的攜帶、回答問題、演奏、合作、紀律等進行過程性的資料記載。每學月總結一次評選豎笛學習進步之星。
4分級考試,提升素養
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必然導致學習效果的差異。在常規教學中,為了方便教師的統計,布置所有學生的豎笛考試曲目都是一樣的,結果每個班都有學生“吃不飽”或者“吃不下”。既然學生存在個體能力的差異,那么我們就要讓學生進行差異性發展。在考試制度中,應劃分層次,激發每個層次孩子學習豎笛的興趣,加強過程性評價。實行豎笛分級考試以后,學生對于演奏的興趣明顯增加。大多數孩子都不斷地在追求更高級別,以顯示自己的學習能力。對于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能通過簡單的努力達到老師要求,不像以前破罐子破摔。同時,更驚喜地發現對于二聲部合奏的樂曲,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練習和演奏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地體會到了和聲的美感,這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結語
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高識譜讀譜能力,更是學生體驗音樂實踐的重要途徑。伙伴探究式豎笛教學方式,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體性,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也使豎笛教學走上一條新的道路。
[參 考 文 獻]
[1][ZK(#] 李春華.合作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 韓中健.豎笛演奏與教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