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域遼闊,河流眾多,水利資源非常豐富。隨著科技進步和文明發展,人類對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水利科技也在需求中不斷推動和進步。水利工程作為一種集發電、供水、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體的工程項目,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日益顯著的功用。水利工程項目也日趨增多。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對于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包括有利影響,也包括不利影響,需要相關管理人員的重視和解決,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水利工程;和諧;生態環境;施工建設
水是生命之源,對我們的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 ,他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之一。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空間上主要體現在南方水資源及總量相對豐富,北方相對干旱和缺水。尤其是在夏季雨量充沛的季節經常出現南澇北旱的問題,時間的不均勻性主要體現在各個流域汛期水量明顯較大,非汛期又干旱缺水。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經歷了三大階段: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樣經歷了這三個階段: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影響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目前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發展趨向正朝和諧化工程項目建設發展。
1、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
1.1解決旱澇災害,改善民生
“水利興則天下定”自古以來,我國的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水利工程對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從大禹治水開始,到戰國時期的都江堰,再到隋唐時期的大運河,再到中國近代的葛洲壩、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建設。興修水利工程對改善民生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我國用占世界耕地面積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體現出農業糧食生產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同時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工程的基礎作用。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開篇就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巨。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干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由于不同氣候條件的影響,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均勻:南方水資源豐富,在雨季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北方水資源相對不足,常見干旱。這兩種情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而水利工程的建設,可以有效解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解決旱澇災害,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如南水北調工程,就是其中典型的跨流域調水工程。
1.2改善局部生態環境
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于資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現有的生態環境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而通過水利工程的興建,不僅可以有效消除旱澇災害,還可以對局部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增加空氣濕度,促進植被生長,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例如目前國家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重點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水環境、水生態和內澇問題。
1.3優化水文環境
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對水污染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理,對河流的水質進行優化。以黃河為例,由于上游黃土高原的土地沙化現象日益嚴重,河流在經過時,會攜帶大量的泥沙,產生泥沙的淤積和擁堵現象,而通過興修水利工程,利用蓄水、排水等操作,可以改變河道水的流態,汛期不再洪水肆意,旱季不再干涸缺水。同時調節河流沿線水流速度,對泥沙進行排泄,保證河道的暢通。
眾所周知,黃河下游河道經過長期淤積,已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威脅沿線省市發展和人民財產安全。因此,通過修建小浪底水庫,每年定期進行蓄水、調洪、沖沙極大地提高了下游河堤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1.4 水利工程建設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具有“興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則是水利經濟的載體,按其功能性質劃分,水利投資結構包括防洪工程投資、灌溉工程投資、水庫工程投資、供水工程投資、水土保持工程投資及其它工程投資等。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其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顯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此外,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保障水利建設有穩定的投資來源,是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基礎產業,必須保持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滿足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
2、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凡事都有利有弊,我們在利用水利工程改善民生、促進發展,創造文明的過程中,也應理性的看到水利工程建設現階段的缺點。只有正確的看待缺點、弱項才能更好的發展水利工程,讓水利工程發展和人類文明共同進步。
2.1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局部自然生態環境平衡受到破壞,一些自然物種需要遷移。
2.2其次,修建水利工程,可形成次生污染源。例如:修建水庫后,庫內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因此復氧能力減弱,使得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比河流弱;庫內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類光合作用,壩前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因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被淹沒的植被和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并釋放沼氣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樣導致溫室效應;懸移質沉積于庫底,長期累積不易遷移,若含有有毒物質或難降解的重金屬,從而形成次生污染源。
2.3修建水利工程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目前這些不利影響還處于推斷和論證階段。
3、水利工程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
3.1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在具體的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的時候,一定要全方位的做好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并且要綜合各個環節施工的具體狀況,使用一定的環境保護方案,減小施工建設對環境的破壞。
對能源的開發,不可僅僅盯著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而應該著眼長遠,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責。應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總體規劃,徹底改變“技術經濟最優”的工程目標。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3.2 優化生態環境承載力
為了從源頭減少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強化生態環境的可承受能力,實現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在具體的工程建設施工之前,需要從源頭做到因地制宜,適度開發,確保施工的規劃設計能夠科學合理。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
3.3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在具體的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的時候,還應該健全有關的環境保護制度,要從源頭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規范落實到施工的方方面面,確保水利工程施工能夠順利運行。在具體的生態環境保護過程里,不光要注重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還需要注重對動植物成長的保護。在具體施工過程中,要盡可能多的挑選綠色材料,減少環境的污染度,從源頭杜絕生態環境出現失衡的狀況。
完善有關法律,在不宜進行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世界遺產區、生態功能區以及其他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內,劃定保護河段和保護流域區,禁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設。對嚴重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應該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
4、結語
綜上,水利工程作為一種集發電、供水、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體的工程項目,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能源開發使用方面起到了日益顯著的功用。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改變和影響,一些對生態環境不利的影響已受到關注和重視。水利工程決策者和建設者們需要正視不利因素,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可持續發展理念消除危害因素。從而促進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賀詠梅.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問題及其對策[J].建材發展導向:下, 2014 (3).
[2]王洪興.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 2017 (2)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