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河道受到了不同程的污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污染河道的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作者對污染河道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河道污染; 綜合治理;生態修復
前言
河道在城市建設中,對城市生活和生產及當地環境與氣候的調節與改善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河道的重視主要是它的防洪排澇能力,對河道裁彎取直及渠道化工程,使得河流斷面單一化、河床表面平整硬化,加之水利工程對河流形態連續性的干擾,使城市河道的結構與生態功能遭受嚴重破壞,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不少城市河道出現黑臭、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單調等問題。城市河道的功能修復與健康恢復成為城市管理者與建設者亟待解決的重要環境問題,而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是解決河道功能與健康恢復的首選技術。
1、污染河道流域綜合治理
棲霞是農業大市,有著中國蘋果第一市稱號,同時也是煙臺市水源地和農業用水大市?!八A水平差、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防洪抗旱減災基礎薄弱,生態環境、水源地保護形勢嚴峻”。2010年,棲霞市創造性地提出水系建設規劃,并列入年度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重點突破項目。當年先后投資9650萬元,開工了白洋河、清陽河(外夾河)、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涉及8條河流,共治理河道36.3公里。同時,先后拒批、關停130多家工業企業,并籌資6.3億元治理污染點源121個,使工業廢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達100%。投資2600萬元,完成植樹造林2.6萬畝,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使全市的生態景觀效應得以充分顯現。
筆者作為主要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了2011年5月實施的翠屏河、南巖子口河等城市水系污染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南巖子口河治理工程完成投資620萬元,治理河道2.34公里,建成河堤護坡工程3700米、漿砌擋土墻1800米,新建景觀溢流壩2座、過河生產橋1座,河道清淤挖運土方11.4萬方。在河道兩側栽植冬青球、垂柳等綠化樹木700余棵,各類小型灌木4萬多株,種草綠化500多平方米。翠屏河治理工程完成投資380萬元,延伸治理河道780米,清淤3.5萬方,建成5座攔砂壩。進一步改善了棲霞城市水系的生態環境,豐富了水文景觀,提高了河道工程防護能力和生態保護能力。
2. 河道污染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
2.1污染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
河道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現對河道污染的治理和水體生態的修復是最根本的途徑。當前棲霞污染河道的治理措施,除清淤、引水等方法外,更多的是采用以生態工程為核心的技術來改善河道水質,主要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及生態修改。例如河道曝氣增氧、生態浮島、人工濕地、人工水草、凈水微生物菌劑投放、食藻蟲等是常用的技術。近幾年經過強化治理的河道,已基本實現對河道有機污染的控制,恢復了溶氧,消除了黑臭。但在水體氨氮、總磷、總氮等污染物的控制上,尚難以達到理想的目標,這與面源污染無法有效控制,積累的內源污染將長期存在有關,這將使得今后河道治理的污染控制由點源污染為主轉變為以面源污染和內源污染為主,河道水體的污染治理由有機污染為主轉變為以氮、磷等營養鹽污染為主。
(1)物理修復:物理修復主要是采取修建水工建筑物、機械除藻、疏挖河道底泥、引水沖淤、調水稀釋等各種工程措施,來改善受污染河道的水文條件、底泥環境條件等,從而達到河道生態修復的目的。
(2)化學修復:化學修復就是向受污染的河道中投入化學改良劑,通過藥劑與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對環境無污染的中性物質來達到去除水體中污染物,修復河道生態環境的目的。
(3)生物-生態修復: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水體中的植物、微生物和一些水生動物的吸收、降解、轉化水體中的污染物,來實現水環境凈化、水生態恢復的目標。生物修復技術可以是單一的植物、動物或微生物修復,也可以是由不同種植物、動物、微生物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進行的水體生態修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動物在河道生態修復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和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進化的技術。包括:河道曝氣,生態疏浚,生態混凝土,生物浮床技術,人工浮島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穩定塘技術,微生物強化技術,生物膜技術及生物接觸氧化工藝等。
2.2 河道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技術體系
在流域污染綜合治理的思路下,實施河道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對技術將有較高的要求,是諸多技術方法的集成,是涵蓋不同領域的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河道水污染控制技術,即通過截污實現對點源污染的控制,通過清淤減少河道內源污染,通過生物修復技術對水體污染和面源污染進行控制和治理。
河道生態環境改造和調節,即恢復河道的天然狀態,調節水流,使河道生境呈現多樣性,適合各類生物的定植和生物群落的形成,并促進河道水生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
河岸生態緩沖帶構建,即恢復河岸植被,形成具有控制和消減面源污染、地表徑流營養鹽等作用,可美化和調節河岸帶景觀的生態河岸。
生態護岸構建,河岸護坡是河道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影響著河流的穩定性及行洪能力,改變多年來城鄉河道河岸硬化的現狀,構建自然的生態護岸,利于河道生態的恢復。
河道生物群落恢復和演替控制,河道修復相關措施的最終目的,是要為水、岸生物群落恢復奠定基礎,從而逐步恢復河道和河岸帶生態系統,恢復河道的天然自凈能力。
結語
隨著我國對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視,河流生態修復技術將不斷得到改進。今后河流生態修復的研究將更注重水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聯合作用,并結合傳統物理、化學方法的優點,發展多工藝結合的綜合工藝。在強調治理方法的同時,河道形態修復也將更受關注,多自然型河流構建技術理念在我國今后的河流生態修復中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谷勇峰,李梅,陳淑芬,等.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 (4) : 25-29.
【2】王文君,黃道明.國內外河流生態修復研究進展[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 (4) : 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