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的和河流爭奪空間和資源,特別是經濟的發展更加加重了對河道的索取,然而傳統的河道治理技術中,特別是對城市河道,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河道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對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開展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研究,探討河道生態治理與修復技術。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治理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河道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對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為了爭奪有限的土地和控制河勢、確保河道的防洪安全,人們著力于運用塊石、混凝土等硬質材料的結構設計。片面強調防洪、排澇或興利輸水,不考慮對水生態、水環境的影響,犧牲了河道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損傷了河道的健康,破壞了生態系統,污染了水環境,縮短了河流的生命,退化了河道應有的功能。而且在各種的設計規范,未明確提出河道的生態治理的要求,致使不少地方的河道,被人為渠化及對河岸的強行硬化
1、傳統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
1.1 與河流爭奪空間,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
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河流水面不斷的被人為侵占或縮窄,導致城市水面積急劇減少,天然調蓄功能嚴重萎縮,加重了內澇發生的機率。在城市建設中,為了多爭一塊土地,許多城市盲目填河,將河道排水改為管道排水,將軟排水改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網與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統不協調。防汛排水時,市區內河水滿為患,泵站被迫停機的事時而發生,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1.2 河道兩岸水渠化、硬化,導致城市景觀和水環境的破壞
國內河道治理片面追求統一化、直線化、河槽渠化,河岸硬化,邊界整齊,走向筆直,河道兩岸被強行硬化覆蓋,只考慮河道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態鏈,破壞了生態環境。河岸襯砌硬化之后,原始河岸面目全非,土體與水體的關系相割裂,隔斷了河道水域中的生物、微生物與陸域的接觸,并引起其自然生存環境惡化,河流的天然自凈能力因此下降。同時,硬化型河岸使得水生植物無法生長,各種水生動物也因生存環境改變而無法生存,整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因硬化河岸而斷開,河流生態廊道的作用因此失去,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遭到破壞,并由此誘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1.3 河流污染嚴重,河流生態功能遭到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經濟迅猛發展,河道兩岸土地開發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損害:大量工業、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嚴重污染,水質惡化,河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能飲用的地面水已所剩無幾。其原因就是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未經任何處理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使魚蝦生物基本絕跡,而代之以適應污染的各類底棲微小生物類群,導致城市河流及其兩岸的生物多樣性下降,特別是一些對人類有益的或有潛在價值的物種消失。
2、城市河道生態修復與治理措施
2.1河道水質生態修復技術及改善措施
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及時開展污染底泥的開挖和清理工作,借助現代機械設備強化施工期污泥清淤工作,避免出現不必要的二次污染。利用塑料泡沫、竹筒等建設人工浮橋,在人工浮橋上種植大量水體凈化植物,對城市水體中工業污染物和生活污水中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具有較好的凈化效果;同時人工浮橋可以為鳥類提高良好的棲息場所,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促進河道水體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2工程生態型護岸
對沖刷較為嚴重、防洪要求較高的河段,如果單純采用自然方法是難以滿足防洪安全要求的,必須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護河岸的結構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還必須采用生態措施,維護好河岸的生態環境。工程生態型護岸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如在坡腳設置各種種植包、采用石籠或木樁等護岸,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結合。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這種修復模式以防止岸坡沖刷為主,在材料選用上常常采用漿砌或干砌塊石、現澆混凝土和預制混凝土塊體等硬質且安全系數相對較高的材質。在結構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漿砌塊石擋墻、工型鋼筋混凝土擋墻等結構。①大型護坡軟件排水下部分采用軟體排或松散拋石,而水上部分則是在柔性的墊層(土工織物或天然織席)上種植草本植物,并且墊層上的壓重拋石不應妨礙草本植物生長。②干砌塊石或打木樁水下部分采用干砌塊石或打木樁的方法,并在塊石或木樁間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長。水上部分可參考自然原型護岸的做法,鋪上草坪或者栽上灌木。③纖維織物袋裝土護岸由巖石坡腳基礎、礫石反濾層排水和編織袋裝土的坡面組成。如由可降解生物(椰皮)纖維編織物(椰皮織物)盛土,形成一系列不同土層或臺階岸坡,然后栽上植被。④面坡箱狀石籠護岸法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圓木制成梯形箱狀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塊,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柳枝。
2.3治河先治水
水是河流的生命污濁的河水不但使的毫無生態功能可言,同時也令人不悅。因此治河應先治水。治理河道污染必須從根源削減污染物,恢復河流的自凈功能同時可通過生態調水是通過水利設施的調控將清潔的水源引入污染水域,使其沖刷、稀釋污染水域,以改善水環境質量。清潔的新鮮水源稀釋受污河道水質,使受污河道污染物濃度得以降低,可在受污河道水源不足或短期水質難以改善的情況下被作為應急處理。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道受污染的問題,大量的調水還會造成其它流域水源的緊張局面。因此,只有根治污染源才能,保持河道生態系統的生機和穩定。
結論:
城市河道治理和開發過程中,對河道護岸和堤防、河岸植被、河道水質等的治理,應推廣應用生態治理技術,最大程度改善修復河流生態系統,促進城市河道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陸國生.城市河道生態修復與治理技術探討[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16(05):40-42.
[2]王慧英.淺談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以民權大沙河綜合治理為例[J].種業導刊,2017,21(05):21-23.
[3]宋俊,楊碩,王朋.現代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理念及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3(1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