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汊河屬于南京江北新區,河道位于長江以北,為滁河流域下游一條重要分洪道,生態基底良好,本文介紹了馬汊河概況,分析了馬汊河風光帶建設的可行性,并對建設方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態;景觀;風光帶建設
濱水地區已成為人們游憩、休閑、旅游觀光及城市景觀展示的主要場所,對于城市綜合功能的提升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城市河道的改造與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河道風光帶的建設也成為城市建立新形象的手段。馬汊河屬于滁河水系,滁河干流靠近馬汊河的浦口段已經完成了滁河風光帶建設,打造了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集田園風光和運動休閑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馬汊河可以此為契機,進行馬汊河風光帶建設,提升河道面貌,豐富河道文化內涵,改善周邊地區環境。
一、馬汊河概述
1.地理位置
馬汊河屬于南京江北新區范圍,河道位于長江以北,六合區以南,浦口區以東,沿東西向貫穿整個沿江工業開發區,聯通滁河和長江,為滁河流域下游一條重要分洪道,也是區內最大、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河道全長13.6km,兩岸堤防27.2km,上游在小頭李處與滁河相接,向東經寧六公路橋折向東南,穿冶南鐵路橋、鄭高嶺,于三航預制廠入長江八卦洲左汊寶塔水道。
2.水系情況
滁河流域位于江淮之間,系長江下游左岸一級支流。其源于安徽省肥東縣梁園丘陵山區,干流基本平行于長江東流,沿途流經安徽省合肥市、馬鞍山市、滁州市和江蘇省的南京市,于江蘇省大河口匯入長江。干流全長269km,其中安徽省境內長197km,江蘇省境內長116km(部分河段為兩省界河)。滁河流域面積約8000km2,在安徽境內為6250km2,占78.1%;江蘇境內1750km2,占21.9%。
3.河道狀況
馬汊河根據河道現狀及兩岸地形分布,在管理上分上、中、下游三個河段。
上游段從小頭李至葛新橋,河道長6.0km,該段河道順直,河道斷面為復式斷面,底寬約60m,迎水坡主要為生態草皮護坡,部分河段下部為混凝土護坡;護堤地以高大意楊林為主,局部地段混種有雪松和女貞林,戧臺修有排水溝(兼作界溝)、便道等設施。
中游段從葛新橋至大緯路橋,為河道切嶺段,全長6.2km,河道彎曲呈圓弧形,底寬約為55m,下部為混凝土護坡,上部主要為草皮護坡,背水坡以生態防護林為主。植被品種多,綠化率高,以意楊、雪松、水杉等高大喬木為主。林下覆蓋有人工及天然草、灌木,形成較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下游段從大緯路橋至入江口,河道長1.4km,河面開闊,河道底寬約為72m,河面開闊,該地段經歷年工程建設,完成了左右岸2.8km護坡和擋浪墻工程,兩岸毗鄰揚子、揚巴、南化等國有大型化工企業,除右岸有少量水杉林外,多為生產建設用地。
二、馬汊河風光帶建設優勢條件
1.地理位置優越
馬汊河處于南京市江北新區,江北新區是主要城市建設區域,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產業基地,南京都市圈的北部服務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南京市生態宜居、相對獨立的城市副中心。
2.發展潛力巨大
《南京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20)規劃“四環六楔”,馬汊河區域屬于六楔中的一楔。規劃“一江兩河”,其整體景觀基調應與滁河“自然、生態”相一致,保證整個河道整體統一又各具特色。馬汊河位于江北新城發展的中心位置,西側以農用地為主,北側以工業用地為主,南側以居住用地為主,其余用地以生態綠地為主,馬汊河則成為隔離工業用地及城市的天然綠楔。
三、馬汊河風光帶建設設想
1.建設思路
生態脈絡: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基礎上,打造景觀主題,設置慢行步道,展現河道特色,同時融入水利事業的發展脈絡及文化內涵,徹底改變河道周邊環境,煥發其新的活力。
都市脈絡:從規劃上看,馬汊河承擔了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傳承文化脈絡、修復生態本底、增加城市綠地空間、打造宜居新城等多重功能。
2.建設方案
結合馬汊河河道管理情況,可將風光帶建設分為三個區域,上游、中游、下游。
上游段以生態自然景觀為主,可建設生態旅游中心、生態保護濕地等,對河道范圍內的泄洪道、泵站等源頭進行水生態修復,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置人工濕地。
中游段以都市運動休閑為主,可建設水利主題公園、城市廣場、健身球場等,結合新城路網及用地現狀,在與城市聯系較為密切的區域設置一些休閑場所,為市民提供戶外健身場所,同時為新城增加綠地。
下游段以生活教育示范為主,可建設水利知識長廊、雕塑園、科技園等,以廣場、小游園等形式展現,利用長廊、景觀雕塑、文化景亭等園林設施體現新城文明、水系文化等。
3.主要策略
生態保護類:規劃結合地勢,因地制宜,開挖出連串生態水泡為海綿蓄水體中心,與可滲透廣場、可循環材料棧道、透水綠道等共同構筑雨水收集凈化系統,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成為集水質凈化、雨洪調蓄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循環城市設施。
休閑建筑類:建筑風格的選擇,不但要與河道整體風格協調,還要讓建筑物盡量小巧、布局分散合理,可以點狀分布,以故事性、趣味性、參與性的活動為主題,再設一些節點,用以記錄歷史發展脈絡,以時間發展順序展現馬汊河水利文化發展痕跡等。
交通網格類:以慢行綠道串聯馬汊河南北兩岸,同時縱向設置多個步行橋梁連通兩岸綠色空間,形成連貫的空間網絡;在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不同的功能分區中設置多個節點,形成不同文化主題的景觀體驗空間,同時承擔疏散交通的功能。
四、結語
開發濱水地區,建設生態風光帶已成為我國城市建設中的一個熱點,一方面良好的濱水生態風光帶能給廣大市民提供最佳的休閑場所,并且能美化城市;另一方面開發城市濱水地區,建設濱水生態風光帶,能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重要契機[3]。馬汊河良好的區位優勢及生態基底,決定了馬汊河風光帶建設的可行性,綠地規劃優勢決定了馬汊河風光帶建設的必要性及緊迫性。生態基底與水利河道、城市風貌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活力、趣味的可持續風光帶景觀。
參考文獻:
[1] 向超偉,城市濱水風光帶規劃理念與設計方法探討-結合邵陽市資江兩岸濱水景觀規劃研究與實踐.2009年湖南省優秀城鄉規劃論文集,2009.
[2] 《南京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20),南京市綠化園林局,2015.
[3] 劉沛林,劉春臘,徐美,城市濱水風光帶景觀建設研究[M]-以衡陽市湘江生態風光帶為例.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