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周圍建筑物和地形的限制,城市道路往往在交叉口處容易形成積水。筆者結合比較典型的交叉口為例,分析其縱坡、橫坡的方向,利用設計軟件模擬等高線,比較方案的優缺點,對交叉口的平面高程設計優化。
【關鍵詞】交叉口;排水;優化
一、問題的由來
道路交叉口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交叉口處道路縱橫坡過渡不平順,設計者硬將兩條道路的中脊線相交,形成四坡排水,這樣不僅行車不順,且單靠進水#排水,由于初期雨水攜裹大量的泥沙、落葉及廢舊塑料,堵塞進水口,往往造成大面積的積水,至少淹沒非機動車道。因此雨天常派人氣掀井箅,還要專人看守進口,防止路人落井事故。當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個別交叉口的積水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通過適當改進,保證交叉口平順通暢是可以做到的。
二、交叉口的道路縱橫斷面設計
交叉口一般指人行橫道線和轉角側石,或車行道側石延長線圍的范圍。常見的道路縱斷面設計,變坡點一般設在相交道路的交叉點,形成最簡單的屋脊交接。筆者認為不管相交道路等級高低,均應按交叉口等高線設計來選擇交接點位置,可能是路中或路邊,以使設計道路的縱坡和相交道路的橫坡相協調。如圖1所示:
以路中相交時(即選擇圖中3點為折點),由于相交道路橫坡的關系,使設計道路在交叉口處產生5個變坡點(圖中1-5點),要分別在1、5點設縱坡過渡帶,在2、4點設相交道路的橫坡過渡帶,3點為路拱頂點。當然這些過渡帶都在交叉口豎向設計中加以統一處理,變坡點多不僅增加處置難度,也使路口凹凸不平。
如圖1所示,接在二坡或路邊處則只有3個變坡點,使設計道路的縱坡過渡帶和相交道路的橫坡過渡帶合二為一,如設計道路3點后的縱坡恰好與3點處相交道路的橫坡保持一致,則3點就不存在變坡,即設計道路在交叉口處只有2個變坡點,也就是交叉口中4條道路中有3條交于路中,1條交于路邊。這樣可使交叉口比較平順。
從交通功能上講,要求路口側石半徑大些,合成橫坡小些。一般來說由于路口轉向車速較低(通常為20Km/h-30Km/h),行車中的車輛傾覆穩定沒有問題,為行駛舒適設計,橫向力系數一般取u=0.1-0.15,現以合成橫坡取i0=0,R=35m,取V=20-30Km/h為例加以說明,代入公式:R=V2/g//(u+i) V=20Km/h,算出u=0.09,因此為行車穩定和舒適設計,交叉口處設置大的縱橫坡過渡帶中合成橫坡宜平緩,至少不應存在反坡,特別是交叉口較大時一定要驗算左轉輪跡線上是否存在反超高。
三、交叉口豎向設計
豎向設計著重盡可能減少路口積水,可以采用兩個辦法,一是增加雨水口數量,一是在交叉口設排水通道,使雨水不能在路口滯留。由于初期雨水臟,往往夾雜大量雜物,常常會堵塞進水口,即使根據習慣常用的偏溝式雨水井,按照每井進水20L/s來布設雙井或群井,也不能解決積水問題,因此要改進豎向設計,使進不了雨水口的余水能繼續往下泄。筆者建議有兩個交叉口設計可供選擇。
3.1 全交叉口坡面排水
這是一種常規的設計,如圖2-a,將整個交叉口設計成1個坡面,使得坡面上不存在能滯留水的角隅,便于排水。當然也要在適當位置設置雨水口以吸納雨水進入雨水管。這種設計要求在道路上加縱橫坡過渡帶,使之逐漸由雙面橫坡過渡到單面坡,對于縱坡較大,路面較窄的道路較為適用。如道路所在的街區自然橫坡很小,則縱橫坡過渡帶往往過長。例如設計道路縱坡取2%,橫坡取1.5%,路面寬度取15m,路中比側石處高11cm,則僅僅為過渡這11cm高差的橫坡就要55m,再加上原縱坡過渡,整個過渡帶長度達百米以上,遠遠超出交叉口范圍。
3.2 排水坡帶排水
在交叉口專門設計一兩條排水坡帶,坡向地勢較低的一側路面,使滯積雨水能沿著坡帶下泄(如圖2-b所示)。應結合縱斷面設計來選擇排水帶位置,一般來說宜將道路縱斷面折點定在排水帶處,使其凹形豎曲線處既形成平順的縱坡過渡帶,又是排水坡帶。
3.3排水驗算
當路面寬且縱坡平緩時,以上兩種設計還不能徹底解決積水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淹水區,還需要在這里增設雨水口,設計時還要按排水坡帶的高程作切面來驗算淹水區的范圍。
四、結束語
4.1交叉口要按照等高線設計合理選擇道路縱斷面折點位置,縱橫坡過渡帶盡可能平順簡單。
4.2要驗算左轉車輪跡線上是否存在反橫坡。
4.3交叉口除考慮用雨水口收水外,設計應考慮未收盡的雨水能翻越路口下泄,這一是因初期雨水臟進水不利,二是有利于超過設計重現期的雨水的排放,與此相應的道路設計應選擇適當的位置穿越人行道開口、急流槽等泄水口,將沿路面流淌的雨水以最短的距離排入溝渠河道中。
4.4 本文所述交叉口排水設計還意在解決雨后的路口積水問題,即雨后盡可能排凈積水,路口不留水洼。對于不可避免的新月形水彎,設計時應驗算其浸水范圍,無論何時要保證非機動車道的2/3能正常通行。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1
孔楚修.排水工程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三版,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