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季開學,我迎來了又一批新生且被任命為六(9)的班主任??粗?7張稚嫩可愛的小臉,我有些發憷,該怎樣著手管理班級呢?我可不想做那令人皺眉反胃的“滅絕師太”,培養57個俯首帖耳的小木偶。我要盡最大努力,把孩子們培養成一個個愛心天使,把我們六(9)班經營成一個美好溫馨的大家庭。經過和班里學生的認真討論研究,我們制定了一個“溫情班級”計劃,可以簡單概括為 “玩出一個名堂”“滿足一個心愿”“送去一份溫情”三個板塊。
玩出一個名堂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所謂‘工作’,就是一個人被迫要干的事情,至于‘玩兒’,就是一個人沒有義務而自愿要干的事情?!弊鳛榘嘀魅危瑢ふ乙磺袡C會,用“玩兒”的形式,領孩子們把“被迫要干的事情”轉化為“自愿要干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那將是一種莫大的滿足和享受。所以我們班的許多知識學習和品德教育都是以“玩兒”的形式來開展的,真正取得了“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
八年級開化學課了,有一次化學老師向我訴苦:現在的孩子簡直沒法教了,做實驗我說取一點黃豆粒大小的鈉放進試管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大惑不解地問我黃豆粒有多大,我氣壞了,問他沒喝過豆漿嗎?他竟然說豆漿是喝過,但沒見過黃豆啊……怎么辦呢,苦思冥想,我想出一個辦法,利用班會舉行了一次粘貼畫比賽。那次班會簡直開成了一次“糧食藝術博覽會”,常見的谷物就不用說了,大家還帶來了《過故人莊》中的“黍”,《相思》中的“紅豆”,《孔乙己》中的茴香豆……這次“玩”的班會,既玩出了藝術又玩出了科學。隨著年齡的漸大,學生們進入叛逆期,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其實“離家出走”就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潘多拉盒子,那就通過“玩兒”來識破這個盒子真面目吧。周末我給班里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離家出走一天。要求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你靠自己活一天。假日結束,回到學校,我們在學校的小禮堂舉辦了一場“離家出走話甘苦”為主題的演出,請大家以話劇或小品的形式演繹自己一天的經歷,可以獨演,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同學們采用形式多樣的舞臺表現形式,演繹了自己一天的經歷與感受。有兩個學生演的小品讓我印象尤其深刻,他們采用夸張和幽默的對比形式,演繹了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囂張跋扈、自以為是和流浪在外的無助、無能、可憐、痛苦……最后演子女的學生一臉虔城地在演父母的同學面前,含淚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爸爸媽媽,從前一直認為我是家里的主宰,是中心,你們離了我就不能活!出走一天的經歷讓我明白是我離了你們不能活!爸爸媽媽,我錯了!”說這句話的同時,演子女的同學,向父母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時階梯教室里一片寂靜,也許這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吧。
滿足你一個小小心愿
十一二歲,正是綻放“心愿”的年齡,但由于不同的家庭壞境,不同的性格,對有些同學來說實現起來“難于上青天”的心愿在另一些同學那里卻是易如反掌。為什么不集中57個人的力量,“滿足你一個小小心愿”,帶給班內同學一份意外的驚喜與滿足呢?于是我讓同學們把自己一個小心愿寫出來,由班長登記,然后張貼在教室的“公告欄”里。班里同學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并滿足其他同學的小心愿。結果也很令人感動:住宿生濤子同學喜歡看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但沒有時間看,希望能看到編劇錢雁秋全套小說《神探狄仁杰》,豆豆兩手一拍說:“這太好辦了!我媽媽剛在當當網買了全套書,明天我就給你帶來?!?;而一直在城市長大的豆豆迫切地想體驗一下騎在蘋果樹上吃蘋果的幸福,來自“果鄉”的大杜一口應承:國慶節期間他家的紅富士正好采摘,邀請豆豆去他家體驗且幫忙收蘋果,豆豆樂得一蹦老高;性格內向的佳明的心愿是希望有人對他父母表揚他,因為他們總認為佳明太不優秀。他們組的組長雪音就給他家長打電話,通報了近段時間佳明被同學找出的所有優點。佳明爸爸媽媽高興得不得了,用佳明的話說,“從此爸媽對我刮目相看”……而有一個愿望比較集中,即春天到了,大家都想春游一次。這個愿望自然是需要我這個班主任出馬了,我就聯系了旅游公司,來了個“黃河口風情一日游”:上午欣賞黃河口故道上萬畝槐花的葳蕤,下午參觀建設中雄偉的東營港,體驗渤海踏浪捉螃蟹的樂趣……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心愿不大,情意無限。這個活動讓班內同學們體驗到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送你一份溫情
要想建設一個良好的班級,需要班里所有學生的參與和付出,所謂“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八湍阋环轀厍椤笔菫榱苏{動同學們的班級主人翁意識、奉獻意識而設計的。這個“你”既是指我們這個班級,也指我們班里的每位同學,也就是引導學生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班級做事,為別人做事。
秋冬之際,班里很多學生感冒,特別是住宿生,不能隨便出入校園,看到我把幾種感冒藥放到班里的公共小藥箱里之后,小藥箱的藥就再也沒有空過;馬昊同學籃球賽摔裂了右腳腳踝骨,打上石膏還拄了雙拐,同學們自動排了值日,扶著馬昊上下樓和去廁所;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班里同學一旦有事要和家長聯系就不太方便,校園里雖然有公共電話,但一放學,電話機前總是排了長長隊伍。于是班長把爸爸不用的手機帶到班里,放在教師后墻的上掛的紙房子里,美其名曰“親情傳呼機”…… 不到一個月,再看教室的后墻上,自上而下,錯落有致地擺滿了同學們用鞋盒制作的小房子,用大號飲料瓶制作的小花籃,用柳樹枝編的小背簍,而且每個下面都有彩色即時貼制作的標簽:巧手針線簍、病除小藥箱、文具集裝箱、愛心儲錢罐、親情傳呼機……不要說從中得到方便,單是看一眼,便覺溫情蕩漾,愛滿心間。
感人心者莫乎情,我堅信這朵悄悄綻放的溫情之花會超越成績、超越年齡、超越時空,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永遠散發一脈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