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這是哈佛大學的名言。
善于提問的人,往往體現出知識獲取的主動性,也有可能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動力。而提出一個好問題,則意味著在知識、經驗和觀念上可能即將要邁進一步,判斷力和決策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所以在英國的課堂上,學生會打斷老師的講課,向老師提問。
與西方學生相比,中國孩子往往更愛聽老師講,所謂“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而不愛提問或者討論。不愛提問和思考的背后,其實是批判性思維的缺失。
從做筆記看西方學生的“淘金式思維”
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不僅事關思維品質,也關系到能否與他人有效溝通、能否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西方學生不僅善于提問,而且會用問題來組織和梳理筆記。而我在國外讀書的過程中,受到的一個挑戰就是做筆記(taking notes)。
在人類學理論課上,我曾經和一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本科的南非女生Myriam分到一組。當時我們要準備一個口頭報告。我記得Myriam在我們的討論過程中,迅速在筆記本電腦上敲打,隨后展示出一個非常結構化的筆記。這份筆記并沒有大段的摘抄,只有寥寥數語和一些箭頭等符號。比如,在“儀式作為一種逃脫真實世界的方式”的觀點下,她寫下了兩個問題:“為什么儀式的內容不被社會變遷所影響”“不同的階層是如何使用儀式的”。這樣的筆記記錄下了讀書過程中的思維過程,再看到筆記時能夠還原當時的思考,即為“淘金式思維”。
與此相對,中國學生的筆記傾向于要點總結,在一個大主題下面,條理清晰地列出第一、第二和第三條。其他人拿到這樣一份筆記,由于重點突出,會感覺理解起來非常輕松。也就是說,中國學生式的筆記是希望把書中的內容復制出來,方便以后回憶,可謂是“海綿式思維”。
討論課里的“發問者”角色
西方的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seminar,即研討課,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針對所學內容主動發問,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腦力互動,加深對于一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參與討論的意義在于,你能夠檢驗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是否準確,也能夠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更富有啟發的洞見。這讓我感到,學習是一個互動、探索的過程。如果沒有與他人的腦力碰撞,自己也許就是在閉門造車。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系的Adam Kuper教授上研討課有一個要求——學生不能對著筆記本電腦埋頭敲打筆記。“你們要看著彼此,提問,討論。”Adam Kuper教授的這種要求被視為一種嚴格的態度,提出問題在他看來很重要。
不能提出很好的問題,往往會被認為是沒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以及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討論課上最受同學欣賞的往往是提出優質問題的學生。可以說,西方的教育體系更欣賞有思想力的學生——能夠對已有的知識和觀念進行篩選和評價,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
要想提出好的問題,需要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論點,他想要對話的理論以及他論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批判性地思考是貫穿始終的。我們之所以需要批判性地審視各種問題,是因為知識是人造物,它試圖趨近于真理,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真理。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的發展進程,本就是后人不斷批判前人,不斷優化已有的范式和理論,進而擴充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的過程。
在英國的課堂上,我沒有聽到過一個同學發言后老師會說“你說錯了”。老師非常歡迎學生對一個問題展開不同方面的討論,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當然,老師會在學生所說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提出他自己的看法。這種對話是平等的,他并不是要把一種觀點強加給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生和老師試圖尋求一個更優的解釋,而不是正確答案。
我們也許太習慣于接受和尋找正確答案了,因此,西方的教學模式對于中國學生的挑戰在于,我們要丟掉“救生衣”,完全依賴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去解決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可尋,也沒有什么參考資料可以完全依賴。老師和同學的建議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好的答案,但是他們都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思考。
在國內,我們很難獨立思考,我們依賴教材,依賴學術權威,很少質疑學術權威的話,甚至把一些學術大牛神化,把教材視若神明,奉為圭臬。
但是在西方,沒有什么學者敢說自己提出的理論是在所有情境下適用的,正是后繼者通過對前人例如馬克斯·韋伯、馬克思等人的批判和反思,才使得這些學者所創建的流派得以延續,充滿生命力。可以說,不值得批判的理論和觀點本身就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批判意識在在英文學術寫作中也能體現:一個好的論點要求是可爭論的(debatable),不可爭論的論點沒有什么價值,說了就像沒說一樣。
比如“污水排放對于環境有害”這樣一個題目類似于空話套話,讓人難以辯駁;而“30%的政府資金應該用于限制排污”的觀點就容易被提出質疑:為什么是30%而不是40%?為什么應該用政府資金而不是來自于企業資金?為什么是限制排污而不是限制其他有害物?這兩個觀點相比較,后者雖然可能更容易被駁倒,但是更有價值(因為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
不過,能夠提出不同意見或批判他人的觀點,就一定具備了批判性思維嗎?這里要警惕一種現象叫做“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了批判而批判”,某些時候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但自己的觀點就不值得被懷疑嗎?
思想封閉的人不能批判地看待自己的觀點,以自我為中心,體現出弱勢批判性思維。而思想開放的人表現為強勢批判性思維,強勢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者追求客觀公正,他們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主張,也包括質疑自己的觀點。
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不僅事關思維品質,也關系到能否與他人有效溝通、能否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所以,要提升自身能力,讓我們從學會提問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