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并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各個環節。其中,在小學階段實驗教材的一年級課程中加入《弟子規》。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巨大爭議。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教育發展,在全面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應該是順應時代發展,對全民道德素養提升的又一重大舉措。國家想通過學習《弟子規》掀起學習傳統文化高潮,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也理所當然。
其實《弟子規》中的確有很多傳統文化精髓,如:“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始終是做人、做學問的基本原則,也曾經影響著無數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環境如何變化,人際關系中的一些基本原則總是不會變。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源于民眾道德素質提升,而道德素質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時期啟蒙教育。從這一點上說,學習《弟子規》無可厚非。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社會現實,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轉型期人的價值觀念發展很大偏差。當父母叮囑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時,當做好人好事反倒被欺詐勒索時;當一個幼小生命被無數人漠視時;當一個弱勢群體被長期忽視時;當炫富、作秀成為時尚時;當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收入不如一個演員時;當一個個社會公眾人物不斷挑戰道德底線時;當金錢和權力充斥社會各個角落;當假冒和欺詐無處不在,真的能靠一部《弟子規》拯救未來社會接班人的道德滑坡嗎?時代在發展,人的精神需求往往是和時代發展相呼應,脫離時代背景,通過強制學習達到提升道德水平估計事倍功半。
《弟子規》內容并非都是精華,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大致意思是:父母親呼喚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試問我們是培養有獨立個性的人,還是培養“聽話”的乖孩子?反觀當下教育問題最大的便是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總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借口,不學習,不成長,不孝敬老人,孩子在長期耳濡目染中早已學到了一切,當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孩子就不能為自己辯護嗎?憑什么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于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于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當下,中國倡導全社會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工程,更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教育問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一貫的做法。那為什么不順應時代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選擇開發更適合兒童的啟蒙讀物? 學習《弟子規》的目的是什么,無非就是想提升國民道德素養,讓社會風氣變好。但想通過《弟子規》入教材達到目的只是教育中灌輸、填鴨的一種有力表現。如何實現社會公平、公正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