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7年5月14日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強調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推動教育合作,發揮智庫作用,推動文化、體育、衛生務實合作,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密切各領域往來。
“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各個國家都有燦爛的文明,各個國家的文明都是可以傳承的。在文明的傳承過程中,各個國家需要互相學習、互相溝通、互相借鑒。每個國家的文明發展都是在同其他國家的溝通和學習中走到了今天。今后,我們的文明要發展,還需要繼續和其他國家進行溝通和學習。為此,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就尤其重要。
教育是需要從娃娃抓起的。讓孩子們從小、從年輕時起就進行文明的交流和溝通。因此,學生交流、文化交流就特別重要。在習主席的主旨演講中提到,中國政府每年向相關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地方政府也設立了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鼓勵國際文教交流。以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為例,這兩所高校每年各有超過4000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前來交流和學習。前不久,清華大學發起成立了亞洲大學聯盟,就是為了促進各個國家之間的老師和學生的交流。
正如習主席所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四年來,各類絲綢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藝術節、影視橋、研討會、智庫對話等人文合作項目百花紛呈,人們往來頻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在五個“通”中,民心相通是最重要的。民心不通的話其他很難通。民心不通的話沒人給你修路,沒人給你搞金融,其他的道路相通等最終也是為了民心相通,是為了達到民心相通的契機和切入點。
而民心相通的核心是教育,教育和文化的溝通交流為民心相通搭建起橋梁。人類文明是共通的,在共通中走到了今天,民心相通了,一切就都通了,就能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