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各地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提出要求。《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加強對課后服務工作的領導。中小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建立健全課后服務制度。消息一出,幾家歡樂幾家愁。高興的自然是學生家長和孩子們,憂愁的卻是學校和老師們。利用學校教育優質資源,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社會、學校、家庭育人功能本無可厚非,但現實環境中估計中小學很難承擔起課后服務的重擔。
首先課后服務的安全是第一難題。雖然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不斷增大,學校辦學的硬件條件基本上達到國家標準,已經具備為學生提供課后服務的條件,但是安全始終是懸在管理者頭上的一把利劍。媒體對學校發生安全事故肆意煽風點火,學生家長對學生發生意外事故刻意刁難,讓更多學校不敢越雷池半步。管理者將學生安全做為“頭等大事”來抓,以至于學校正常的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都無法開展,體育課上不敢讓學生進行強度大的訓練活動,甚至課間都由班主任老師全程監督。試想,一個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意外受傷,家長就會無休止對學校進行糾纏,那么假如在課后服務中有學生受到傷害,學校和老師自然脫不了干系。在沒有明確雙方責任,沒有更好制度保障之前,與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至少學校只要保證學生在上學期間不發生安全事故就盡到管理的義務,就不會因為安全事故而引火上身。
其次課后服務組織管理是第二難題。學校有知識淵博、功底扎實的專業任課老師,在能力上完全可以擔負課后服務的任務,但現實中老師們的工作任務異常繁重,每天早晨六點上班,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找學生談心、迎接各種檢查已經讓老師們每天筋疲力盡。很多老師真實現狀是為了學校的工作,家庭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專業發展也沒有時間顧及。“兩眼一睜,忙到頭暈”已經是大多數老師的感受。讓學校承擔課后服務的職責,必須要老師們犧牲休息、陪伴家人的時間來工作,有多少老師有時間來做這項工作?又有多少老師能有時間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老師們不能安心工作,那么課后服務必然會流于形式,這一切必將與設計者的初衷背道而馳。
最后課后服務政策保障是第三難題。《意見》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向本地區黨委、政府匯報,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資金支持,不斷完善經費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后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嚴禁以課后服務名義亂收費。現實中,北京市從2014年開始實施課后服務,由于政策限制教師除規定結構工資之外,不允許享有其他多勞的工資。因此,校內教師擔任課外活動輔導工作是沒有加班費的,只能“甘愿奉獻”。從北京市實施情況來看,這項工作基本上都壓給校內老師,老師們一天的工作量幾乎多出一倍,他們超出的這部分工作量無人“埋單”。老師們再高尚,也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就算老師們都甘愿奉獻,往往課后服務中因為設備、器材等購置維修需要花費大量資金,這些錢從何而來?學校經費本來很緊張,再額外花費大量資金恐怕沒有多少學校能做到。
中小學承擔課外服務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安全、管理、經費等問題沒有得到很好保障的前提下,讓學校承擔服務的職責估計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