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回顧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總結了“一帶一路”3年多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對合作交流的內容、方式等做出了新的規劃和暢想。這是一個全球合作共贏、相互協調發展的時代,“一帶一路”讓我們看到了人類連接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人類創新和發展的歷史就是連接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從樹上下來,從狩獵走向定居,與土地資源連接,創造了農業文明;后來,人類發明了火車、飛機和輪船等便捷的交通工具,我們的活動空間大大拓展,把超遠距離的物理空間(陸地、天空、海洋等)連接在一起,發展了工業文明;現在,我們的活動超越了現實,與虛擬層面(包括網絡購物、虛擬社區、數字貨幣和交易、遠程學習和治療等)發生連接,信息文明覆蓋了地球上每一個有網絡的角落。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這本書中有一個大膽的預測,未來,我們的身體、意識將與機器高度連接,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在電影《阿凡達》中,一個人類遠程控制了外星人的身體,電影中的技術是通過將人類意識注入到遠端的生物體中實現的。盡管這項技術看起來有些科幻,但科學家們已在實現它們的路上。韓國研究者已經開發了一種人-龜操作系統,其中來自人腦的信號可以影響烏龜的移動,未來人們可以將芯片植入大腦。近年來,隨著腦機接口(BCI)的發展,人類已經可以嘗試用意識控制機器人了。
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連接到信息文明、人工智能時代的連接,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不可能置身事外。
2017年4月的F8開發者大會上,扎克伯格發表了《讓每個人都有和別人分享任何事物的能力》的演講,他此次分享的十年計劃,核心也是要讓這個世界的連接無處不在。此前,Facebook推出了空中網絡基站計劃——太陽能無人機“天鷹”,希望使用1000多架無人機為全球50億人提供上網服務。飛機可以持續飛行三個月,利用激光和無線電頻技術甚至能把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通過網路連接起來。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不懂未來的學習方式,你遲早被自己淘汰》,里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識的半衰期”。它最早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用來描述同位素衰減的速度,作者把它用來描述知識的衰減速度:醫學知識的半衰期是45年,物理學知識的半衰期是10年,工程學知識(包括計算機)的半衰期只有兩年,互聯網領域知識的半衰期可能不到一年。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在大一學了計算機,在大三的時候他所學到的知識可能過時了。
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學了一些知識而終身受用的舊時代了。新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的學習是否也像無線網絡一樣始終處于與世界的連接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