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校園欺凌的原因
校園欺凌問題的背后至少涉及到:校園關系、教育設計、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心理特點等方面。如果這些方面沒有引起人足夠的重視,我們對校園欺凌的研究也就只是停留在表面。
校園關系:學生同伴關系復雜,校園信任關系被破壞,給校園暴力提供了機會。
教育設計:課程、教材、評價等方面的設計與學生的心理需求、個性化成長需求不相適應。應試教育的程序把一些不適應的孩子排擠到了教育的邊緣,讓他們沒有一個正常的渠道消耗青春期的荷爾蒙。
家庭教育:人文教育缺失使家庭教育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附屬品,使得孩子們失去了一個舒展的成長空間,情緒得不到發泄,創傷得不到修復。
此外, 1、處于不穩定成長期的青少年由于荷爾蒙的分泌,表現欲、情欲、攻擊欲都很強,容易選擇用武力解決問題;2、青少年大都希望得到自己“小集團”的保護、尊嚴和認同;3、感性的青少年還未具備理性選擇偶像的能力,容易被誤導。
校園欺凌的施暴者是誰
校園里的“小集團”,很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施暴者。
在學生之間,往往會有一些人“走”得很近,“混”在一起,這“一伙”人沒有明確的組織,更沒有明確的目的,他們的共同行動是由他們的“頭”決定的。
這個“頭”具備一些共性:聰明,膽大,敢作敢當,關心朋友,俠義,慷慨,果斷,挑戰權威,積攢權勢,敢于冒險,有時候甚至“心狠手辣”……如果獲得正面引導,他有可能在將來站在社會的最前沿。
但是,如果我們師長在處理問題時走極端,給學生們隨意貼標簽,會給他們帶來侮辱性的打擊。這樣,很可能把他們推向反面。畢竟由于處在青春期,學生們管理情緒、控制局勢、評估后果、處理善后、承擔責任的能力有限,欺凌行為一旦發生,往往給受害者帶來極為嚴重的身心傷害。
不要掉進兩個誤區
◎“沖突”雖然不是欺凌,但可能演變成欺凌。
二者看起來都有暴力特征。但“沖突”沒有明顯的力量懸殊,沒有預備過程。而“欺凌”則有明顯的力量懸殊與組織過程。相比之下,“沖突”來得快,過程與人員都比較單純,也很容易化解。但如果沒有處理好沖突雙方的情緒,或者反而激發了情緒,那么,沖突就可能演變成欺凌。
◎ 欺凌不是犯罪。我們不要把二者等同起來看待。
欺凌不是具體罪名,而是否涉嫌犯罪則首先要考慮刑事責任年齡,其次還要考慮欺凌行為的后果是否達到構成犯罪標準。校園暴力案中有至少30%是由校園欺凌發展而來的。許多欺凌者是這樣演變的:被欺凌者——圍觀者——欺凌者——干預者——保護者。校園欺凌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干預方式。
如何預防與化解校園欺凌
學校方面,要樹立正義的標桿。校長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公平、公信的生態校園環境,搭建學校——教師——學生之間信任的橋梁。讓學生感受到校園充滿公平、正義與力量,對校長、老師,對學校有信任感與依賴感。
對“小集團”的價值觀引導很重要。學生“小集團”的能量是可以正向轉化的。如,發揮學生領袖的作用,幫助他們組建校自由的校園社團活動等。青少年的行為大多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需要有尊嚴,被重視,有安全保障,有表現機會,可以自由表達等。校長一定要倡導規則管校與學生自我管理。
家庭方面,把家庭教育當成學校教育的延續是最大的教育誤區。這個誤區,會讓孩子的精神壓力無法釋放,還會讓孩子某種被傷害的情感得不到及時修復。日積月累,這種情緒就會尋找爆發的出口,成為校園欺凌的誘因。
家庭教育是人文教育、規則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自我意識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是共生教育,而不是獨生教育。
青春期孩子狀態不穩定,情緒和欲望難以自控,所以師長可以正向引導其轉化,比如,開展藝術創作、體育、競技、娛樂、健體、表演、辯論、越野等活動。
教育,必須從尊重人性入手。教育的裝腔作勢或者半遮半掩,是科學轉化“三大本欲”的敵人。
校園欺凌發生后如何處理
◎ 保護孩子而不是支持弱者。從心理角度講,施暴者與受虐者都是受害者,都是弱者。校園欺凌一旦發生,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事態惡化,迅速隔離雙方,在沒有重大傷情的情況下,分別及時化解雙方情緒,不激發矛盾,不恐嚇孩子。
◎ 保持中立而不是堅持對立。待雙方情緒平多復以后,用中立的態度去調查問題。
◎ 化解矛盾而不是懲罰錯誤。處理校園欺凌的目的是化解矛盾,幫助矛盾的雙方認識自我,理智溝通。學校對學生的處罰一定要遵守規則,要考慮當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處理方案一定要是學生可以預見、可以承受,有彈性的。
◎ 曉之以理而不是以暴制暴。校園欺凌與校園犯罪是不一樣的。實際上,校園欺凌的施者與受者都是心理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視的孩子—留守兒童;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功能缺失的“問題學生”;游離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邊緣,“三不管”的孩子……校園欺凌的施者和受者其實都是學生群體的弱者。他們都需要受到有效的保護,持久的信任,和正確的引導。
如果,我們的孩子看不到生態的校園與正義的標桿,任何“關愛”與“警示”都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恐懼,任何“威懾”與“懲處”都只能讓校園變得更加暴力。
解決校園暴力問題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方法。在青春期的心靈土地上種植人文的苗子,是預防校園暴力最長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