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能從本質上懂得當今這一代的孩子是什么人,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做不到點子上。所以我們教育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得知道現在的孩子是什么人,這樣教育才會有方向。
承受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么樣?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著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為什么?因為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么幾所,憑什么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的學生來找我咨詢,他們所有的癥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那他們為什么不投入呢?因為他們焦慮不堪。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說:“你可能覺得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然后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因為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任。作為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有別的選擇他未必會選你。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走,他才不會有考試焦慮。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里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里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缺乏足夠的現實感
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里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里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有一個場景,有幾個四、五歲的孩子,他們在一間沒有大人的房間里。如果我們以常識來看,這個房間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但現實是,這個房間門一打開,鴉雀無聲,每個小孩都很安靜,比老人院還寧靜。
那么現在中小學的德育活動應該做什么?學校應該提供這種幫助,模擬法庭,模擬超市,模擬社區……
孩子缺什么,你要給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他的人格會將來出問題的。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卻忽略了成績背后的因素。而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個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們來看這一代的孩子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個性化要求非常高,如他們看重自己的話語權。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會說:“差不多了講完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么?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而且當今的孩子知識面寬廣,不像我們小時候,會把老師看作絕對的權威。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否定現在的學生,認為他們不如過去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話,那是老師的問題。
在學校或家庭教育中,如果你要壓抑他的個性,他就抗爭。
抗爭的途徑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們叫逆反。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逆反有“硬抗”這樣的形式,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你說要好好讀書考高中,他就跟你說要考職業學校。那么“硬抗”還好一點,如果“軟抗”就麻煩了。
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里面,結果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導致現在15歲以后的孩子,神經癥高發。所以,我們培養孩子健康是很要緊的,所以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我們的學校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深陷教育的悖論
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后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你想要讓他成功,一開始就要培養輸得起的品質。
還有,我們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鍥而不舍;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里來的嗎?
家長們從小學就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入讀,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幫孩子找好的專業好的大學等等。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這又是一個悖論。
其實孩子都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非常明確,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
所以,要想獲得成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應該重新了解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注:陳默,華東師大心理學教授,在接觸了8000個家庭案例后,對中國90后及00后群體作出深入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