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 · 更懂福建
佛跳墻
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板鄭春發研制出來的,在閩菜中首屈一指,久負盛名,是名副其實的閩菜狀元,佛跳墻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
一百多年來,聚春園的幾代名廚不斷地對“佛跳墻”進行改良,現在的佛跳墻用料更加考究,烹調更加嚴謹,僅僅煲底湯就需十三種食材,主料更是精選魚翅、鮑魚、刺參、瑤柱、花菇等山珍海味,采用炸、燒、燉、煨等十種烹飪技法,從制作到出品需耗時8天,僅文火煨制便要7小時,品質更加上乘,味道更加可口。
半月沉江
“半月沉江”這道菜因香菇、面筋色澤分明,宛如半輪月影沉在江底。1962年,郭沫若先生來南普陀寺參觀品嘗素菜,三杯后題詩“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此道菜自此聞名遐邇。
“半月沉江”榮獲2003年第四屆中國美食節“中國名宴”菜式之一;2004年3月滿漢全席全國烹飪電視擂臺賽獲“金牌菜”稱號;2010年廈門旅游餐飲系列品牌評定活動中獲“品牌菜肴”之一。
白斬河田雞
福建省的漢族客家名菜,屬于汀州客家菜系。雞必須是長汀特產的河田雞,料酒必須是長汀產的客家米酒料酒才會使這道菜吃起來香嫩不膩,香味撲鼻,金黃油亮,十分誘人。原計原昧,鮮香脆爽,滑嫩不膩。
大黃魚吐銀絲
菜肴采用產自寧德三都澳,大網箱深海養殖的大黃魚2尾。一尾魚切一字花刀,掛糊酥炸成龍形,澆自制古早味酸甜醬汁。
另一尾魚取肉制茸,擠魚絲滑炒,拼成金龍吐絲造型,配淖水的西蘭花裝飾而成。特點:外酥里嫩、甜酸味濃、猶如金龍吐絲。
海蠣煎
發源于福建泉州(閩南)一帶,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經典的地方小吃。起源是沿海地區人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閩南海蠣煎是將本地野生海蠣殼挑干凈,將挑干凈的野生海蠣和適量地瓜粉、青蒜、生姜沫、胡椒粉鹽味拌勻。
拌好的海蠣下煎鍋,煎至外脆里嫩時,加打勻的全雞蛋圍邊,配上廈門辣醬、芫茜一起上桌,即可食用。
南日鮑
產于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島,因其生長的水質清新,水溫適中,以新鮮的海帶,紫菜,龍須菜作為餌料,接近天然綠色食品,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享有盛名。2007年被批準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鮑魚含蛋白質40%,脂肪0.9%,低膽固醇,富含維生素E,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食品。
客家生魚片
《論語》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記載,膾就是切細的魚和肉,客家祖地寧化將這一古老食魚方法延續至今。寧化生魚片,選用山泉水飼養的草魚,重量以2-3斤為佳,片魚的過程講究薄和快,起刀刮鱗、開膛、掏肚、剔骨、片魚、裝盤須3分鐘左右完成,將“薄如蟬翼”的魚片沾上醬油、芥末食之,鮮美脆嫩,妙不可言。此外,食生魚片有清肝明目的作用,是招待嘉賓的極佳美食。
武夷熏鵝
一道桌面酒席必上的漢族傳統名肴,屬于閩菜系。此菜產自武夷山地區。在當地相當有名。熏鵝講究色、香、味,經過長時間熏制而出,鵝肉融入了茶香、桂葉香及糯米香味,因而香味持久,濃濃的香熏味也掩蓋不了麻辣香。其營養價值要高于雞、鴨、豬、牛等牲畜,且脂肪含量低。
雞湯汆海蚌
海蚌是我國海產品中的珍品,肉質脆嫩,色白透明,在淡海水文匯處的海水的沙中生長,殼薄,略呈三角形,以福建省長樂市
漳港品質最佳。雞湯氽海蚌是以鮮活海蚌為原料,氽以滾熱的雞湯而成,是文儒九號榮獲“全省十家名菜”稱號代表作品。
涮九門頭
九門頭主料是百葉肚、草肚壁、蜂肚頭、泥肚尖、舌黃肝頭、牛腎、里脊肉、心冠,將所有原料洗凈,草肚壁、蜂肚頭剝去表層黑膜,舌黃用開水沖一下,去膜,將草肚壁、肚尖、舌黃、腎、心冠用花刀精切,將九種原料分三類:舌黃、肝、腎、里脊肉一類,心冠、蜂肚頭、泥肚頭、草肚壁一類,牛百葉,加入適量調料香油,蠔油、花生油、地瓜粉、鍋熱時依一、二、三類下鍋,翻炒至6成熟再下配料、芹菜、生姜、青紅椒、下味精、香油、米酒、稍翻動,起鍋裝盤。
這種酒男人喝了正月子,女人喝了坐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