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農村,1982年的某一天。一個青年教師穿著灰色的西裝,打著鮮紅的領帶,不協調地穿著一雙軍用膠鞋,意氣風發地走在鄉間小路上。那時,不知道引來多少驚訝的目光,或者大驚小怪的議論。
那就是我,在邊遠鄉村學校當老師的第一次家訪。
經過一戶農家,兩條黑狗沖出來。我一邊抓起棍子打狗,一邊逃跑“撤退”。驚慌中滑下土坡,變色的眼鏡摔破了,手掌也撐出血了。我忙抓起眼鏡重新戴上,透過破裂的鏡片看見,那兩條狗遠遠地嚎叫,望著我看了好久,就是沒有沖過來的意思。我搖晃著站起來,那兩條狗居然叫著撤回老巢。后來才知道,狗看不懂人的狼狽不堪,也不可能有一點同情心,是怕人變換花招來整治它們。這著實讓人哭笑不得。但是,我不敢將此事張揚出去,怕引來更大的笑話。在山水之間,穿一套西裝給誰看呢?況且一陣驚慌后,西裝已被刮破了,走路還一拐一拐的。
當年,家訪是老師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我們可以把這項任務完成得豐富多彩。
一個人走在田野上,被大片的莊稼簇擁著。走著走著,就與莊稼、土地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也變成了某種農作物,在大地上搖曳。如果遇到一眼井水,趴下去喝幾口。那甘甜的水,慢慢浸滿全身,感覺到人間的清澈甘甜。運氣好,還可以摘到野果,采到野蘑菇之類。還可以摘幾朵野花,唱上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經過一道山梁,常有蛇類從石板路上游過,各種鳥類在林間飛舞,一些小動物在草叢中竄動。遠遠望去,田坎上有一行大大小小的人,如一串串家傳的寶貝,可能就是老師與學生一起家訪。一陣山風吹來,激情昂揚。餓啊餓啊——狂呼亂叫一陣,野獸一般。然后,朗誦“把酒臨風,寵辱偕忘……”,覺得自己輕松了許多。
記得那偏遠的地方,尊敬老師是一種家教,一種傳統。許多家的堂屋上,還供奉著“天地國(君)親師”的牌位。是的,哪家哪戶有大事要辦,一定會請老師,才有面子(風光)。家訪的時候,家長看見老師,常常會停下農活,或從田里爬起來,木訥地搓著大手,像小學生一樣聽老師說自己的孩子。婦女們常擺弄著身上的圍腰布,聽到滿意的時候,就裂開大嘴笑得嘩嘩啦啦。就算聽說孩子頑皮不高興,也會檢討自己管教不嚴,一般都不會埋怨老師教得不好。這時,一群小孩就躲在大人的身后,或者 “飛”到哪里躲起來,不敢出來見老師。這樣,反而讓我們很不好意思。不管怎樣,家長一般都要拽拉著老師到家里做客。端茶遞水,用篩子或撮箕擺出一堆水果、花生之類,不停地請老師吃東吃西。然后,在院子里追得雞飛狗跳,抓殺一只“毛毛菜”( 雞鵝鴨子),取下一塊“鍋煙墨”(老臘肉)辦老師的招待。還高興地給鄰里大聲說,哎呀,娃兒的老師來了。一會兒,請過來喝杯燒酒哈。因為大都喝一些當地生產的土酒,度數很高,所以叫做“燒酒”。桌子上,一般有一碗雞蛋面,雞蛋豬油鹽巴清湯煮面是待客的主菜之一。吃飯喝酒都很有講究。比如,家里有客人,婦女兒童一般不上桌子。老人在場,也一定要請老師坐上方,不去就拉著上坐。敬酒也很特別,家長叫學生跪著敬酒,不喝酒就不起來。太過的熱情,讓我們難以推托。
家訪工作任務完成了,常常走夜路回學校。那時,幾個老師搖搖晃晃打著電筒,一串亮光蜿蜒在高高的山上,特別有一番詩意。遠遠看去,螢火閃爍,星星點點,真像“天上的街市”。 有時,還可以抓到黃鱔、青蛙之類,可以回學校美食一頓。但是,一個人走“黑路”就不同了。經過陰森森的山谷,陣陣冷風吹得全身起“雞皮疙瘩”。聽得見自己混亂的腳步聲,甚至聽得見有些慌亂的心跳。如果電筒摔壞了,就忙點一支煙,借著微弱的光走狹窄而坎坷的小路。不是怕鬼,而是怕盜墓賊,或是瘋狗野獸之類。借酒壯膽,還是有點心虛。運氣好遇到農家,可以向老鄉要一些干柴捆成火把,一個人照樣趕路。回想起來,那就是一個鄉下教師,必須走的一段人生之路。
遇到天熱的時候,家訪就打一把黑傘,煽一把折扇。熱得實在難受,就抓些苦蒿塞到嘴里嚼著。苦,但清熱解毒。眼前,映現出學生們天真渴望的眼神,家長們熱情好客的場景,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尊嚴,證實了鄉村教師的價值,再次涌起為教育事業努力奮斗的激情。
許多年過去了,現在的老師還家訪不?遙遠的夢中,仿佛有一些亮光在閃爍。
(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