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又字祥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王堂村)人。他是五代時期閩國的創建者,后稱臣于中原,受封閩王。在位17年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福建人尊稱其為“開閩尊王”“開閩圣王”和“忠惠尊王”。
晚唐景福二年,即公元893年,是王審知入主福州的第一年。這一年的農歷十月,福州城剛剛沉入一片秋風的肅殺里,百姓卻感到了一種久別重逢的祥和。這一年的天光剛剛亮起,王審知兄弟就要接收唐昭宗皇帝的恩授,兄長王潮被任命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則為副使。公元897年,王潮去世,王審知繼位,自稱福建留后(唐代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設置的代理職稱),上報朝廷,從此真正主政。公元909年,福建進入閩國時代;公元910年,后梁太祖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實際上,這是百姓翹首以盼的。
福州白馬河公園王審知
百姓的期盼不無道理,王審知是農民的兒子,本就來自下層人民,更能體會民間疾苦。自從他開始治理福建,局勢才終于暫時安穩下來,在位17年間,他以民為本,使百姓得以發展生息。
鼓勵農桑 減輕賦稅
在眾多治閩方略中,王審知選擇發展生產先行。鼓勵農桑和減輕賦稅是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保障,于是王審知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他除了派專人管理農業外,還要求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鼓勵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回鄉開荒造田、發展生產。此舉關心民間疾苦,以召集流亡之名,獎勵墾荒,使當地人民在數年之內便達到了衣食無虞的程度。
圍海造田 興修水利
與此同時,圍海造田、大力興修水利也一并進行。王審知曾帶領軍隊到福清沿海圍墾灘涂。傳說軍隊在海灘圍墾時,無淡水煮飯飲用,在當地掘井取水,但無泉水溢出。王審知親自在掘井處跪拜天地求水后,井內泉水涌出,圍墾軍隊才解決了飲水的苦難。
福州的西湖也是在那時被修浚起來,用于灌溉閩縣、侯官兩縣的民田。王審知還在烏山西麓開鑿了南湖,“引水與西湖通”,可見王審知所興工程的力度和氣派還是很大的。
發展經濟 開滬建港
王審知視野開闊,知道保境安民后要進一步開拓發展經濟的渠道,于是十分重視與外商的貿易。福建地處東南海濱,本是個具有海洋優勢的好地方,但當時唯獨刺桐港(即今泉州港)有所發展。王審知為了招徠外國商人、促進海外貿易,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連江黃岐開辟出福州的外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甘棠港。
當時的甘棠港、刺桐港帆檣云集,各路商人齊聚于此,成為連通東亞與東南亞的著名貨物集散地。各地稀奇的舶來品,象牙、犀角、珍珠、香料等應有盡有。在他的努力下,福建的一些海港迅速繁榮起來。隨后,福建與朝鮮、印度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建各地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
守地養民 擴大城垣
王審知將安泰河括入了城內
在此期間,王審知出于“守地養民”之目的,先后兩度擴大福州城垣。先是修建了外圍的大城—羅城,也就是把冶山、安泰河、大航橋以南的居民區和商業經濟區都括入城內,并分為內外兩重,內重是政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當今福建省城“名片”三坊七巷的格局就是在那時候粗具雛形的。后來王審知又再度擴張城區,在大羅城南北兩端建夾成,并開浚和江湖相通。夾城建成后,把屏山、烏山、于山等治高點全部連在城中,大致形成了福州如今的城區脈絡。
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慶城路的王審知故居,現為慶城寺
史書記載,王審知統治閩地,“三十年間,一境晏然”。這一太平景象的出現,是王審知努力治閩、讓民眾安居樂業的豐實碩果。而他自己卻堅持不忘本,延續農民出身的品格,生活節儉,從不穿華服,只是一貫麻布衫,與那些貪圖享受、荒淫無度的封建統治者比較起來,實為難得。
高考決定分數,報考改變命運,2016年福建高校章程變動看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