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小老鼠:我丑,但我媽喜歡
黃鼠狼:我總是在臨走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豬:好吃懶做的人不是豬,只模仿豬;
豬向世界貢獻肉食,人肉卻不能吃
吹牛:慢慢地,連自己也信以為真
這是黃永玉的動物短句,新穎別致又蘊含哲理,也許,這也是黃永玉眼中的世界。
這個“世界長大了,我他媽也老了“的老頑童,現年92歲,自稱“90”后,國寶級藝術大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也是2016年“猴票”的創作者,在今年,他又推出了一部半自傳半虛構體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八年》,講述了他早年在福建的往事,十幾歲的少年,打架、留級、偷花,在李叔同面前自稱“老子”,有趣事,更有流離。
入讀集美中學,兩年留五次級
黃永玉,1924年出生在鳳凰古城一個父母均為小學校長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于常德師范美術科。小時候的黃永玉因受父母熏陶對美術極感興趣,6歲時就在看《時代漫畫》、《上海漫畫》等美術雜志,之后還模仿雜志上的作品開始習作漫畫。然而教員的薪酬本就菲薄,戰亂年代顛沛流離,5個子女的家庭就更是不堪重負。所以在完成了在鳳凰縣立模范小學的學業之后,為了尋找出路,1937年,12歲的黃永玉離開了故鄉,投奔在廈門的叔叔,來到了文化昌明的廈門就讀于集美中學,開始了他在福建的浪跡生涯。
在集美中學的那段日子也許是黃永玉藝術生涯正式的啟蒙,天性不羈的黃永玉不愿受到學校的束縛,除了美術之外,他對別的課程都沒什么興趣,況且數理化之類的他覺得“長大以后肯定用不上”。所以在集美中學黃永玉的成績并不好,第二學期除了“美術”、“童軍”兩門為“甲”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丁”,平均成績也是“丁”,當年黃永玉就讀初中部,三年共六個學期,他才讀了兩年多,卻留了五次級。
盡管在學校里黃永玉的紀律散漫、成績又欠佳,被學校記過、留級,但他其實是愛讀書的,天天膩在圖書館里,軟磨硬泡地讓當圖書管理員的嬸嬸借書給他看。
初涉木刻 任俠義氣
因為家庭影響,黃永玉本就癡迷于美術,而集美當時聘請了一批優秀的畢業于國內外著名大學藝術專業的老師:郭應麟、朱成淦、黃羲等等。當時這些老師是黃永玉的偶像,給予黃永玉很多藝術上的指導,也是他走進木刻、雕塑等藝術殿堂的領路人。
1939年時,黃永玉在老師朱成淦先生的介紹下加入了由木刻家野夫、金逢孫辦的東南協會,并按照野夫寫的《怎么學習木刻》開始了以刀為筆的創作生涯。黃永玉不久就在沙縣宋秉恒的《大眾木刻》上發表了處女作《下場》,拿到了平生的第一筆稿酬,他就請幾位鐵哥們到中正粥鋪一人吃了一碗多加胡椒多加蔥姜的牡蠣稀飯,“吃得大家像群打了敗仗的強盜”。
黃永玉設計的2016年版猴票
也是這一年,因為打架斗毆,傷人嚴重,黃永玉被學校給予“留校察看”的處分。對于待在學校里死讀書的厭煩,糟糕的成績,再加上這個“僅留一口氣的處分”,令15歲的他干脆一走了之,徹底開始了在社會上靠自己的本事掙飯吃的漂泊日子。
福建各地漂泊 與李叔同結緣
黃永玉先是流浪到福建著名的瓷都德化,在當地的一家瓷器作坊里當小工。十五六歲正是長個子需要大量營養的年紀,獨自浪跡天涯的他卻總是吃不飽,常常是買來當地價廉的特產竹筍來煮清粥充饑。在德化,黃永玉還收了兩個“徒弟”,共同研習版畫。但也正是為了替徒弟“報仇”,他背著裝有木刻刀、木刻板以及高爾基、魯迅和沈從文的小包袱離開了德化,開始新的流浪。
這一次黃永玉來到了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在泉州開元寺,上樹偷采玉蘭花的黃永玉邂逅了在此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這一老一少一見如故,有過一場精彩的問答,共同演繹了一段奇緣。
然而玉蘭花瓣會在無風的時候靜靜墜落,曾經傳奇無數的弘一法師也悄然離世??上У氖撬麄兿嘧R的時間還沒幾天;而他在圓寂前留給黃永玉的條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世人得離苦”,卻仿佛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黃永玉畫的弘一法師
在泉州,黃永玉加入了當地劇團“戰地服務團”,并擔任美工,負責布景、海報。團長王淮先生很是賞識黃永玉,在他的支持下,剛剛18歲的黃永玉刊印了自己的第一本個人專集《閩江烽火》,收入他之前創作的25幅木刻作品。接下來的日子里,黃永玉隨著“戰地服務團”以及王淮奔波于閩中仙游及福州等地。
1943年,黃永玉在長樂民教館當了一陣子職員,后執教于長樂培青中學。該校老師張國英回憶說:“我還看到一位在中學部和小學高年級教美術的老師,他的裝扮有些怪,常常與一位年輕女子手拉手并肩在校園內走著,有人說他們是‘私奔’來的,他們住在‘溪邊宿舍’里,與高品牧師為鄰。校園內的墻壁上、走廊里,常常有他的木刻作品貼出來,這些作品用夸張的手法歌頌抗戰,喚起民眾。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這位美術教師就是聞名于世的美術大師黃永玉。”
一年后,黃永玉跟隨福建壯丁團來到江西。到了1946年,在叔叔的介紹下,他又回到福建,坐船到廈門,轉南安、洪瀨,在芙蓉國光中學教了半年書,次年春節時到了上海。至此,他在福建的漂泊歲月算是告一段落了。
不是富二代,不是紅三代,80后的他憑什么名列福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