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中考、高考結束了,學生、家長們對出國留學的熱情,就像福州酷夏的高溫,即將到達一年之中的頂峰。
近十年來,福建留學熱興起,閩籍留學生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以80、90后為主的青年海歸群體,作為曾經的留學生,“海歸”們是如何看待留學熱的呢?花了那么多時間、金錢出國,為什么不留在國外工作?回國后,他們的留學背景對就業、創業有幫助嗎?出國留學到底好不好?值不值?看了這些“海歸”的心得,也許你會對這一群體有更深入的了解。
海歸之現狀
“在國外沒有歸屬感” “相比之下,國內機會更多”
黃晉,1988年出生,曾在澳大利亞留學7年,現就職于福州一家房地產企業。
“為什么要回國?原因太多了,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歸結起來不外乎那么幾種。”黃晉認為,政策是重要因素。國外政府一般會優先保證本國人口充分就業。以澳大利亞為例,如果一個企業聘用外籍員工多,稅收也會相應加重,出于控制成本的考慮,企業用工時會傾向本國人。
所以,中國留學生如果沒有拿到PR(永久居留權),是很難在澳大利亞找到好工作的,而即使取得了PR,中國留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沒有明顯增加。
“我們工作的時候,都有PR了,不算外籍,可是在國外,競聘同一個崗位,中國留學生沒有很強競爭力,雇主更傾向于雇傭當地人,或者母語是英語的人。”顏美容2004年本科期間到澳大利亞留學,2007年拿到PR,但到了2009年,她還是選擇回國就業。原因是“沒有歸屬感,親人都不在外面”。不想與親人長期分離,也是“海歸”回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近些年福建出臺的眾多優惠政策,也鼓勵留學生回國發展,例如在“海歸”創業項目上給予資金扶持、提供住房、子女中考加分等等。
“相比之下,國內機會更多,發展潛力更大。”在接收采訪的“海歸”中,持有此觀點的人占絕大多數,多數受訪者認為,留學背景有利于求職、創業,自己的收入也稍高于當地平均水平。
海歸之尷尬
“各種不適應,難免的” “不要太高看'海歸'這個身份”
水土不服、人脈斷層、期望過高,是“海歸”們繞不過去的三道彎。
“各種不適應,難免的。”一位從加拿大留學回來的林姓人士如是說。
回國以后,絕大多數“海歸”感受到東西文化的沖擊。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職場人際關系。國外崇尚自由,重理性;而國內則講人情,重感情。許多剛入職的“海歸”,對在工作之余還要忙于職場間的人情往來,有些水土不服。
“國外的工作環境相對于國內,比較單純;在國內,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學會調節上下級關系,必須要成為一個多面手。”黃晉說。
人脈斷層,也是“海歸”求職和創業路上的“攔路虎”。出國多年,原先的朋友聯系就不再那么密切,新朋友又都在海外,快速重建起國內的關系網,是“海歸”們迫切的需求。
期望過高則是雙方面的。一方面是有些“海歸”自身對工作、收入期望過高,導致不能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創業項目,待業在家,成了“海帶(待)”;另一方面,社會同樣對“海歸”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領導、同事認為他們有特殊經歷,就應該有更好的能力;街坊、親友認為他們有特殊的經歷,就應該有更好的能力;街坊、親友認為他們“留學歸來”,必要有更好的發展......種種有色眼光,無形中給了他們很多壓力。
海歸之忠告
“留學,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不要太早出國”
盡管要面對諸多尷尬、克服眾多難題,大多數“海歸”還是認為留學是值得的。
然而,在他們看來,出國留學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如今不少人在留學熱潮中跟風,盲目地將孩子送出國門,而忽略了他們本身的素質。
“在留學前,外語的功底一定要扎實,可以比較輕松地融入進當地的環境;回國后,心態一定要放平。真才實學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用留學多長時間、花費多少金錢來衡量。”
“我覺得出國不能急。”作為高中時期就出國留學的過來人,黃晉不贊成青少年太早獨自到國外求學。
“我看過身邊很多朋友,年級比較小出去。在國外父母管、老師管、社會管,到了國外開放的環境,一下子沒有人管了,這對于世界觀、思想觀、人生觀還沒有定型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
事實上,在異國他鄉,最需要克服的往往不是語言障礙,而是內心與日俱增的孤獨和焦慮。閱歷少的留學生常被燈紅酒綠的消極事物吸引,漸漸喪失了當初留學的初衷。
福建高考狀元養成攻略——文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