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資源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正在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而逐步減少。水資源短缺是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并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隨著工農業用水的加劇,使得水資源之爭變得日益嚴峻,農業用水空間受到極大的加壓。本文主要針對水資源利用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水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
1、協調度概述
關于水資源、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三者之間的高度和諧發展過程。對我們來講,發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增長,增長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總量在不斷地上升。而所謂發展,是指隨著總量的增加,其整個社會更加系統深化。而對于發展,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犧牲環境和破壞生態作為代價,而應該將三者進行統籌利用,以此實現發展的可持續和可循環。因此,為實現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引入協調度概念對其進行評價。
所謂協調度,就是指在系統內部及其要素之間從原始的無序向有序發展的一個過程,體現了這個系統發展的和諧程度和趨勢,是對協調狀況好壞的一個重要的定量評價指標。對協調度來講,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某個時間點或者是某個時間段之內,其不能作為單獨考慮的數據,而應該放在具體的時間序列之中進行綜合考慮,即從某一個時間到另外一個時間的協調情況。同樣,對于協調度的評價中,我們也可以利用空間區域對其協調度進行衡量,即空間序列協調度。由于篇幅限制,在本文中只考慮時間序列的協調度。
2、協調發展評價模型構建
根據上述的理論分析,我們必須要建立水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度模型,其具體的步驟如下。
2.1 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構建應堅持的原則
對協調發展指標進行構建是第一步,也是衡量環境、水資源和經濟發展三者之前關系的重要步驟。對其指標的評價中需要嚴格按以下幾點原則:第一,科學性原則。對構建的指標中,必須要客觀地反映水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機制。第二,全面性原則。對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涉及面要廣,并且指標必須具備代表性,從而可以全面地反映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動態性原則。水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在對指標體系進行設計中,選取的指標必須充分考慮系統的動態性,從而可反映發展的趨勢和現狀。第四,可操作性原則。即所選取的指標可很好地進行數據采集,并可通過量化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
2.2 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本文中,一方面,采用時間序列協調度對指標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在指標的選取中,采用盡量涉及可較好反映經濟、水資源利用率和環境的指標,并且主要從農業用水的角度來進行選取。因此,本文一級指標選擇環境、水資源和經濟發展。
2.3 權重計算方法
目前針對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Delphi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熵值法。上述不同的權重方法計算中,Delphi分析法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不利于結果的客觀性;而如主成分分析法和人工神經網絡法對數據的要求很高。對此,本文選擇熵值法對指標的權重進行計算。其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3 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以山東臨清在水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方面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通過計算可以得到的協調發展度結果,在農業水資源、環境經濟三者之間的協調度整體不高,在0.4~0.7的區間變動。由此可以說明,在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并沒有換來經濟的快速發展。
4、水資源利用發展路徑構建
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在水資源利用中得到了反映。在低向中低、中高和高收入發展過程中,農業用水比重從90%下降到88%、67%和41%,其中在中低向中高、中高向高收入兩個發展階段大幅度下降,與第一產業結構變化對應。工業用水比重持續上升,從2%增加到5%、20%和42%,呈級數增加。生活用水比重也持續上升,從低和中低收入的7.50%左右,增加到中高收入的13.88%和高收入的16.77%,最大增長發生在中低向中高收入發展過程中,顯示了這個時期城鎮化加速、收入水平提高、供水人口比例提高以及第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共同影響。
人均生活用水量持續增加,從低收入的不足80L/d、逐步增加到中低收入的150L/,中高收入的200L/d和高收入380L/d,其中在低向中低、中高向高收入兩個發展階段大幅度增加。獲得清潔用水的人口比例響應了人均生活用水量的變化,從65%增加到87%、92%和接近100%,最大增長發生在低向中低收入發展階段,中高和高收入水平的清潔飲用水覆蓋率達到很高程度。
5、結束語
本文通過利用協調發展度模型,并以山東省臨清市作為研究樣本,得知臨清市在水資源利用和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針對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對高效農業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從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姚璐.云南民族地區水資源利用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勞動保障世界.2016(12)
[2]陳思源.水資源利用倫理與城市水資源管理決策優化[J].城市發展研究.2010(03)
[3]尹艷,鄒君.湖南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利用關系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