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促進國家經濟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對水利建設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利于農業的發展。雖然近幾年水利灌溉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在每年的春灌用水高峰期和伏旱季節。這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現對提高農田水利灌溉質量進行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農田水利;節水灌溉;管理;措施
一、農田水利的現狀與特點
目前,我國水利灌溉在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所以,水利灌溉制度建設至關重要。為了促使國家經濟和農業快速發展,各灌區不斷提高灌溉的保證率。水利灌溉管理制度規范了用水秩序,減少了水資源浪費。實行灌溉管理制度后,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溉秩序規范化,許多在過去用水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也在內部得到了妥善的解決,從而避免了矛盾的激化,減少了用水糾紛。
農田水利是農業抗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條件的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先決條件。農民是農田水利事業的主體,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的力量鼓勵農民自愿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是發展農田水利事業的基本原則。以興利為主的工程,既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償服務,核算成本,降低費用,促使工程良性運行,又要尊重其公益性的特點,不能以營利為目的。
二、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水利灌溉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以前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除了工程安全管理、防汛度汛、抗旱、收繳水費等,也沒有其他方面的創新發展,未形成健全的水利灌溉管理制度。每一個工程建設完成以后,管理部門沒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真正的市場主體,而是繼續使用陳舊的管理制度,沒有將水利經濟與市場經濟建設相結合。
(二)灌溉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從目前的水利灌溉管理制度來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管理體制不健全、不完善。每個水利灌溉管理機構沒有自主權,每個單位的收入只能靠庫區灌溉收取水費,這樣就給水資源浪費留了缺口。為了多收取水費,灌溉管理機構大幅度鼓勵農民多用水,這樣將最終導致大量的水資源浪費。另一個問題就是水價的失衡,農業水價長期達不到運行成本,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的商品屬性不能體現,水價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喪失,長期過低的水價讓農民覺得“水費就不是事”,使農民節水意識越來越差,水價在節約用水上不能夠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使得水資源浪費愈加嚴重。
(三)費用管理制度不科學、不合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物資、原材料和用工費用不斷上漲,水利灌溉工程管理費用大幅度提高,由于管理制度上的不科學、不合理,導致灌溉收取費用偏低。同時,收取水費過程中效率不高,基層管水人員費用不能及時收取,甚至拖欠,更甚者少數的費用被挪用,嚴重制約了水利灌溉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基層管理人員的工資不均衡,且農業灌溉受氣候的影響,收入得到不預期水平,導致基層管水組織隊伍渙散,管水人員工作激情減退,工作往往是得過且過,更談不上創造性開展灌溉工作,工作質量下降并不能保證工作效果,嚴重制約了水利灌溉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
(四)渠道灌溉方面的不足
1 對農業渠道灌溉中的綜合技術的重視度不高
在目前的農業灌溉工作中,往往是重視單項渠道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比如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等,但沒有進行靈活的配套使用,形成綜合性的技術,提升渠道灌溉的能力和增產的效果。比如,在渠道工程管理過程中,沒有根據渠道工程設施,綜合考慮合理安排實施節水灌溉,造成農作物吸收效果的下降,同時,也會導致水資源大大浪費。
渠灌溉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方面,渠道灌溉制度不完善,存在一些盲目進行灌溉、一味的追求灌溉任務,擅自改變農作物的需求水的時間,人為的調整灌溉周期,使灌溉用水出現小流量、長歷時或渠道長流水的現象,造成了一些灌溉的利用效率不高,水資源浪費現象的產生。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方面,不能及時建成嚴格科學的灌溉管理程序,沒有對灌溉過程進行嚴密的控制管理,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2 渠道灌溉保證率低,灌溉水浪費嚴重。
水利管理部門積極向上一級部門,政府爭取資金,改進了50%的河道、溝、港、渠,其余河道、溝、港、渠以土渠輸水,經過長期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溝渠水質量嚴重惡化,失去灌溉功能。有些缺乏末級農渠,渠道淤積、滑塌、老化失修現象十分嚴重,渠系配套設施簡陋且配套不全,輸水、控水、調水能力較差,造成輸水不暢,不但農作物不能適時得到灌溉,而且縮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積,實灌面積也相應在萎縮。在井灌區中,配套渠系數量更少,且大多數都是土渠,渠道滲漏嚴重,渠道灌溉保證率低,灌溉水浪費嚴重。
三、發展水利節水灌溉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灌溉區的灌溉設施設備落后,建設技術水平低,投入的維護和更新資金不足,田間灌溉不合理,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嚴重。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不僅可以推動高產、高效以及優質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增產,提高農民收入;還有利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業向機械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促進農業的進步;此外,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對于節水灌溉設備制造等行業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提升灌溉設備的科技水準。
四、加強農田水利灌溉質量的措施
農田水利灌溉直接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生產,對國民經濟效益增收的作用越來越大。從維持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角度看,對農業建設實施規模化、集約化方案,能加快區域農業經濟發展;而本地區水資源短缺、干旱缺水問題的日趨嚴重,對于本地區水利灌溉產生了制約作用,導致工農業爭水、上下游爭水、用水戶之間爭水矛盾日益劇烈。
(一)加大推廣U形渠道節水灌溉
U形渠道的水利條件好,過水斷面小,這就減少了襯砌工程的施工量,窄渠道口同時就節約了土地的使用,減少了填土方量的挖掘。使用機械施工,速度快,質量優,效率高。在一般的灌區進行機械施工,平均每個工人在一個工作日內可以完成10-20m之間的U形渠道建設,約為1.5-2.0m3的體積量,節約工時,在同樣過水量的條件下,一公里的梯形渠道大約132 m3的砼用量,而U形渠道只需用96 m3,既減少了渠道建設占用土地的面積,又節約了投資的資金。并且,U形渠道防凍脹的效果好。
U形渠道在行水時,渠道的水流速度快,輸運沙石的能力強,平均流速每秒可以達到1.2m,渠道粗糙率值在0.013左右。而相比同等比降的梯形渠道粗糙值為0.025,流速每秒僅有0.6m。U形渠道在雜草叢生,水流不順暢的地方很好的發揮了輸水能力強的優勢,推動我國灌溉業的發展。
(二)因地制宜,調節種植結構,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一般都是通過灌溉面積來實現的,灌溉面積的增加既要受水資源總量的制約,同時也要受用水結構變化的制約,合理、科學的農業種植結構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技術上予以指導,加快調整和調節農作物種植結構,指導農民推廣種植低耗水作物或耐旱品種作物,使區域農作物的種植結構與水資源的豐缺程度相匹配,使水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實現既節約用水、又高產豐收。同時,水利管理部門與涉農部門要相互協作,積極配合,加大節水灌溉技術與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水利工程措施采用噴灌、滴灌、微噴等先進節水灌溉技術,并輔以農業綜合措施,達到節水、增產、增效。
(三)加大資金投入,助推農田體制不斷改進和完善
目前,我國農業節水工程投資多數是信賴于國家的補助建設,也有少部分是農民籌資或者集體出資。我國目前投放補助資金相對較少,而多數農村還不富裕,很難出資建設農業節水工程,導致相關的水利設施配套資金嚴重不足。因此,要繼續加大水利工程投資,大力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落實各級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和運行管護責任,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促進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和效益的充分發揮。同時要推進農田水利的相關體制改革,比如應明晰產權,實行灌區企業化管理、改革和完善灌區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改革水價制度,實施水權交易,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等措施,建立健全農田水利工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為農田水利灌溉質量的有效提高提供保障。
五、結語
總之,農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其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社會民生問題。然而目前在我國農業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節水灌溉方面,由于其技術的多樣性,每種節水技術都相對適用條件及地區,遵循這個規律既能維持良好的農業生產效率,也有助于農民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大力發展高效益節水型農業、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全面提升節水科技管理水平,建立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仲海霞,張振元,探討高農田水利灌溉質量的有效措施[J],民營科技2012.(8)
[2]支燕萍,如何提高農田水利的灌溉質量[J],農業與技術,2013,(5)
[3]李巖,提高農田水利灌溉質量的有效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