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經濟發展和建設當中,農田水利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已將農田水利建設提升到關系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的灌溉規劃設計中,除了符合相關政策、規范、規程要求外,更應該遵循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規律,把握灌溉規劃設計原則和要點,才能保證工程項目安全性以及科學合理性。為此,本文對農田水利工程項目中灌溉規劃設計要點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農田水利;灌溉;規劃;設計要點
引言
水利工程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灌溉工程是農田水利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灌溉規劃是灌溉工程實施的第一步驟,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隨著中央政策的貫徹落實、資金投入的逐年加大,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對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特別是灌溉的規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牢牢地抓住灌溉規劃設計的要點,并認真落實貫徹到農田水利項目的灌溉規劃設計當中,才能規劃出布局合理,科學的灌溉規劃,同時提高灌溉效率和面積,實現灌溉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用水的需求。由此可見,基于農田水利工程灌溉規劃設計的要點進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灌溉規劃設計的原則
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灌溉的規劃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規劃,結合當地水利發展規律,認真貫徹“水法”、“水利產業政策”等法律、法規,實施“可持續發展”和“治水興利”戰略,按照“開源節流、保護環境、強化管理、平衡供需、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以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可持續供給的要求為宗旨,注重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開源、節流與保護并重,保護優先、節水為主、適度開源。主要原則如下:
1.1 規劃要與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國土規劃、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農業水利規劃等規劃相協調。水資源的利用要考慮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當前和長遠的需要,還要考慮生態環境用水的需要,尤其是農業灌溉用水規劃的需要。
1.2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與設計。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是否合理科學,主要體現在農民群眾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方便、實用。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以人為本,盡量滿足群眾的需求,做到科學規劃與人性化設計相統一。
1.3 堅持統籌兼顧,繼承傳統與科學創新并舉。農田水利是傳統行業,許多地方的農田水利灌溉規劃經年久運行,已形成一定的布局,現在的農田水利灌溉主要是以技改、擴建為主。在已建灌區的規劃設計中,必須承繼現有體系的合理性,調整不合理內容,依據構造合理和功用優化的方針,盡可能地使農田水利的運用構造和方案相對的穩定性。同時應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理念對其進行優化,做到繼承傳統和科學創新并舉。灌溉規劃設計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環境效益。
1.4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結合本地區水資源條件、干旱特點和現有水利工程現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合理確定灌溉規劃的近遠目標、任務和重點。
2、農田水利工程項目中灌溉規劃設計的要點
2.1 灌溉總體布局的規劃設計
在進行水利規劃設計時,應該從整體上考慮,要從整體上進行謀篇布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把握。比如說,規劃設計灌溉渠的過程中,應當密切結合當地的路、山、水、林、田與國土整治。
2.1.1 充分利用地形條件
應根據地形選擇地勢較高的位置進行灌溉渠道的布置,而選擇地勢低的地方進行排水溝道的布置,這樣才能達到自流灌溉和排水的要求,灌溉和排水兩套系統相互獨立,分開修建。如果局部地區存在高地,則可以采取小片提灌的措施進行處理 ,而對于局部洼地,則采取小片提排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在不影響全局的基礎上照顧到局部。
2.1.2 綜合利用
在山丘進行渠道的布置時,應綜合考慮水電和水力加工,采取集中落差的方式,一水多用,實現多種用途,這樣可以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率。在平原地區應考慮河井相結合的灌溉方式。
2.2 灌溉渠道系統規劃設計
2.2.1 干、支渠規劃布置要點
(1)合理確定渠線
在灌溉水源和灌區范圍確定后,干、支渠的走向主要取決于地形條件。根據地形條件合理選擇渠線是干、支渠道規劃布置的要點之一。
渠線的選擇必須恰當,既要盡可能控制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積,又不應為灌溉局部高地而使渠道位置定得過高,以免加大工程量、增加工程投資、造成施工和管理困難。
因此,在規劃布置時,應正確劃分適宜灌溉的范圍,合理確定自灌區和提水灌區的界限,對于局部高地可提水灌溉或棄而不灌,不能因此而抬高渠道高程,增加工程造價。
(2)合理穿越障礙
山丘區渠道布置時,經常會遇到河、溪、溝、谷、沖、崗等天然地形障礙和不利的地質條件,必須認真研究,合理解決。通常的做法是:“淺溝環山行,深谷直線過,跨谷尋窄淺,穿崗求單薄”。
渠道在行進中可能會遇到地質斷層、破碎帶和強風化帶等不利地質條件,為減少輸水損失,保證渠道安全,對這類地質障礙一般能繞就繞,盡量避開,迫不得已時,需進行相應的基礎處理。
(3)做好渠道防洪
山丘型灌區的干渠多盤山修建,這些干渠的上側有大片的坡面面積,遇有暴雨,大量的坡面徑流和河溝中的洪水便會奪渠而入,沖毀渠道和建筑物,淹沒大片農田。因此,必須給暴雨洪水以出路,解決好渠道防洪問題。主要措施有:
(1)小水入渠。當山洪流量較小時,可讓洪水入渠,用干渠作臨時撇洪渠,在干渠的適當位置設置泄洪閘或溢洪側堰,將洪水就近泄入排水溝道。
(2)開挖撇洪溝。若山洪流量較大,可在干渠的上側開挖撤洪溝,用以攔截坡面徑流,并輸送至泄洪閘處排入天然河溝。
(3)修建立體交叉建筑物。凡渠道跨越天然河溝,均應設置立體交叉排洪建筑物,確保洪水暢通。渠道與河溝相交,若河溝中洪水流量較小,且渠底高程高于河溝中最高洪水位時,可在河溝中修建填方渠道,用以輸送渠水,其下埋設排洪涵洞,用以排除河溝中的洪水;若渠道的設計水面線低于河底的最大沖刷線,可在河溝底部修建輸水涵洞,以輸送渠水,而河溝中的洪水仍從原河溝排走。
2.2.2 斗、農渠規劃布置要點
斗、農渠的主要任務是向各用水單位分配水量,較之干、支渠數量多、分布廣,且又要深入田間。因此,斗、農渠的規則更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斗、農渠的規劃是在干支渠規劃布置的基礎上進行的。斗渠宜垂直支渠布置,斗渠的長度和控制面積隨地形變化而變化。山丘區的斗渠長度較短,控制面積較小;平原地區的斗渠較長,控制面積較大。平原地區斗、農渠宜相互垂直。斗渠長度宜為1000~3000m,間距宜為400~800m。
農渠是末級固定渠道,控制范圍為一個耕作單元。農渠長度應根據機耕等要求確定,在平原地區宜為400~800m,間距宜為100~200m;山丘區農渠的長度和控制面積較小。
3、結束語
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而農田水利工程灌溉規劃與我國的農業發展息息相關,它關系到農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根據區域發展的特殊性,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對農田水利灌溉工程進行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規劃設計,使我國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欣芮.淺析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規劃設計[J].科技與企業. 2014,(09).
[2] 蒙亞紅.《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19).
[3] 張慶華.概述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建設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32).
[4] 郭元裕.農田水利學[M].第三版.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