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的發展城市的河道生態化治理和修復已經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我們必須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生態化建設方面既要小心謹慎有需要富有創新意識從而使得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能夠更加順利地實施。本文對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進行了分析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環境修復
1、城市河道現存問題分析
1.1 生態環境惡化
隨著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沉積與水質惡化,水體含氧量驟減,水生動植物種群迅速減少。同時,過度硬化、渠化的河道阻隔了水體與土壤間的物質交換,割裂了河濱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導致河岸濕地面積萎縮,最終造成濱河生態環境系統服務功能的喪失。
1.2 水質問題堪憂
作為城鎮四周地表徑流匯集區的城市河道的水質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是因為地表徑流將污染物帶入河道,使得水質受到污染。除此之外,部分生產生活與工業用水未能達標排放也是使得河道水質受損的元兇。歸根到底都是因為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因為人們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才會增加了河道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的難度。
1.3 行洪能力欠缺
伴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張,城市河流空間被不斷被擠占,河道淤積嚴重,過流斷面日益萎縮。此外,城市居住人口的劇增,致使城市化水文效應逐漸凸顯,硬化的下墊面造成城市水文過程改變,排泄至河道的雨洪量增加,地表匯流歷程大幅延長,從而導致城市河道防洪標準降低。
2、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2.1 綜合性原則
首先我們要是說明的是河道生態治理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其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河道本身的生態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改善,還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了河道防洪與排澇的能力,同時也需要使得河道具有一定的生態功能,例如凈化水質、生態景觀等等,并且由于其是建立在城市之中所以必須考慮生態河道引起的親水活動是否會具有風險,而一旦這些親水活動出現風險又如何去預防和補救。除此之外,交通因素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在建立一個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河道是否能夠對于交通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不應當過分地強調生態而增加了交通負擔。因此,對于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我們必須對其進行一個較為綜合地考慮。
2.2 自然性原則
生態與自然永遠都是無法分開的,建立生態河道其主要依靠的不應當是大量的人工干預,而應當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自然本身是具有很強大的修復能力的,其可以不斷地對河流的水質及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穩定而又緩和的修復,這種修復要遠比人工干預更加自然,其效果也更好,并且我們在進行河道生態修復的時候,也必須注意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狀河道的形態、地形、水文等條件;物種的選擇及配置宜以本土種為主,構建具有較強的自我維持及穩定的水文生態系統。
3、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措施
3.1 修復河道的形態
我們要對河道進行修復就必須先從其形態方面入手,第一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對河道的天然狀態進行保持,因為我們任何的對其狀態的改變都會使得當地的水系受到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四點,首先第一點是要對河道的持續性進行修復,這種修復主要是清除原本的老舊攔河壩,并且將一些讓河水形成跌水狀態的坡度進行減緩,并且要對輔助水道進行建設。第二點是利用植石頭促使水體流動的多樣性。將石頭埋入何地從而使得水底的高低不等逐漸形成深溝與淺灘。第三點是盡可能地給河流更大的空間,最后一點是對于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方案在選擇上應當更加謹慎從而使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案進行治理。
3.2 植物搭配要求
模式一中浮水植物要求四季常綠;挺水植物要求以常綠水生植物為主,搭配春、夏、秋季開花的種類。模式二中可適當搭配生態浮島以滿足治理河道的景觀需求,也可采用物理、化學、生物手段提高河水透明度后種植沉水植物。模式三既可以生態浮島為主、浮水植物為輔,也可全部采用生態浮島。模式四中可適當搭配浮水植物。模式五中的截留可采用生態石籠、透水壩等形式,但必須能耐受洪水沖擊。水生植物可采用浮水、挺水或浮水+挺水植物模式,植物覆蓋面積為治理水域面積的75%~80%。
3.3 實施人工增氧
生活及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使得河道水質受損。究其原因是因為廢水大大降低了水的溶氧量。換句話說,水中溶氧量的降低是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受損的一大重要因素。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采取措施來實施人工增氧,在生態治理和環境修復的實踐中,常見的人工增氧措施有在河道旁修筑水車、跌車、噴泉等設施,其原理是通過改善河流水體的循環能力來增大河道水體的溶氧量。
3.4 實施生物調控
為了充分利用生物凈化水質的作用,我們可以在城市河道內放養魚、螺、蝦、貝等水生生物。其原理是通過這些水生生物的攝食與濾食,來凈化水體中的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屬等污染物。除此之外,良好的水生生物鏈有助于河道污染物的分解沉淀,各種生物之間的制衡有利于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生態系統的平衡對于整個河道生態治理和環境修復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為此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生物調控這一重要的手段來進行河道生態系統的治理與環境修復。
3.5 修復河床斷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蓋可以進行以下處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設置的硬質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狀態呈現,局部河段可以用復式斷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證率,把他們分成幾個等級,按級擴展河道的寬度。河道的上部護坡和平臺的過流頻率較小,一般可以種植矮喬木,這樣還可以促成河道的立體綠化,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嚴謹對待河道覆蓋和侵占。原來河道與護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態型的護岸。生態型護岸有三種類型,自然原型護岸和多自然型護岸、自然型護岸。
4、結束語
在河道生態環境治理與環境修復的過程中,要明確四大原則,針對相關問題要采取例如修復人工濕地、實施人工增氧、實施生物調控、修建生態浮島、實施水量補充等對應措施予以解決。身為相關從業人員,我們要在河道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治理策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嫦萍.中國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術集成與工程績效評估[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滕華國.河道生態治理技術與案例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3]周陽靖.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下的城市河道生態修復研究[D].寧波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