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農業用水量呈下降趨勢。短缺的水資源將會對用水大戶———農業造成負面影響。為緩解農業用水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刻不容緩。本文主要針對農業用水效率的相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農業用水;效率;問題
1、農業用水效率影響因素研究
1.1 模型設定及變量選擇
1.1.1 模型設定
對農業用水效率的測算主要依托誤差項計算與生產技術效率的參數估計。因此,一步估計法難以確定影響農業用水效率的因素,為深入估計,應采用兩階段估計。
1.1.2 變量選取
就農業水資源生產效率來講,除了投入產出會對其造成影響,作物種植結構、自然氣候因素、水利設施投資等外部因素亦有可能對其造成影響。參閱現存的農業用水效率研究成果、考慮數據的可得性,筆者從以下方面對農業用水效率影響因素因素進行了研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受教育程度、參與農業用水的人數、農業生產規模、農業用水來源等。
1.1.3 結果分析
經整理、分析研究結果,筆者得出以下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促使農業管理方式發生了轉變。在小農經濟觀念的影響下,農戶在對農業生產進行安排時通常以勞動依據為參考經驗。農戶的農業生產經驗、技術與其年齡呈正相關關系,其能夠很好地把握農作物生產周期。上述內容充分體現了農戶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其對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具有正面效應。農業用水效率與農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但不夠明晰。從理論角度來看,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可更好地掌握農業生產理論知識、生產技術,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隨著受教育程度的不斷增高,農戶所從事的生產勞動會朝著多元化發展,極有可能集中精力及時間于其他非農產業上面,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對農業用水效率的影響在顯著性方面有所匱乏。
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利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口遷移愈來愈頻繁,農業勞動力大大減少,小農經濟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對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具有非凡的意義。農業用水效率與農業生產收入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農業生產收入越高,農業用水效率則越高。當前,農戶收入來源得到了豐富,其不再僅僅依靠農業生產。此種情況下,以非農業生產為收入來源的農戶在利用水資源時大都采用粗放型方式,不利于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農業生產為收入來源的農戶,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于農業生產,有利于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對農戶認識水資源稀缺程度的研究。農戶越是充分認識到水資源短缺,其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則越高,有利于節約、保護水資源。農戶會在用水過程中充分落實節水理念。
2、結論與政策建議
2.1 大力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
從農業發展角度來看,適度規模化生產是其未來的主攻方向之一。農業規模化生產對充分整合、利用農業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農業規模化發展,可有效整合耕地資源。此外,農業規模化生產還可整合其他勞動生產要素。充足的勞動生產要素及合理的而資源配置能夠最大程度利用投入要素。農業用水屬于勞動生產投入要素之一,其的利用效率必然會大大提升。與此同時,農業規模化生產為農業培訓提供了平臺,有利于農戶學習、掌握農業理論知識與技能,為糧食高產提供有力保障,進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農業規模化生產對達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注重宣傳及推廣先進節水灌溉技術。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渠道防滲、所有地面灌溉改進、噴微灌等技術皆屬于工程措施范疇。經分析、比較可知,微灌及噴灌在節水灌溉方面存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灌溉理念發生了積極轉變,“澆作物”取代“澆地”。較以往的大面積、大水漫灌而言,微灌及噴灌能夠節約大量水資源,并使得灌溉均勻度大大提高,且可以有效控制灌溉的高度,對減少或避免土壤出現鹽漬化及侵蝕破壞、防止農藥及化肥造成面源污染、降低土壤水蒸發概率、防止地下水位升高等具有正面效應。
因此,為減少水資源浪費,某些地區應采用低壓管道輸水、渠系防滲等節水技術,尤其是地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區域。低壓管道輸水技術應被廣泛應用于井灌區,以達成節水目標。此外,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施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推廣及應用。現行的農業形式可使農戶自給自足,其對農業生產技術提升的興趣較低。加之節水技術對規模具有一定的要求,小農生產無法體現節水技術的效益。
2.2 對農業用水水價機制加以改進。
實踐證明,價格在資源配置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用水消耗比例大,且并未對其征收費用。在實際調查中,筆者發現按畝收費及不收費現象層出不窮。絕大多數農民缺乏節約用水意識。此外,節水工程并未健全。正因如此,水價機制改革進程無法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當然,某些地區對農業用水進行了嚴格收費,但其在水價方面存有很大的區別。通常,水價基礎為提水成本,此種情況下,水資源的商品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完善農業用水水價機制尤為必要。在此過程中,水價調節水資源利用的功能可充分體現出來。
3、結論
對農業水權制度加以明晰、對農業用水管理體制加以完善、對農民用水者協會加以建立及完善。在最初分配水權時,政府應注重發揮其在職能方面存有的優勢,并加強水事監管、水資源配置制度建設等,以構建農業用水保障體系。此外,有機結合用水總量及定額管理指標體系。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應將農用水、地下及地表水、上下游等水資源納入綜合考慮范疇,并積極轉變管理模式,以達成水資源管理一體化目標。
在配置水資源時,應掙脫行政區域的限制,以形成新型管理體制———流域管理。此外,對各種用水需求進行綜合協商,以防出現水資源競爭。如此,便能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為防止出現政府失效及市場失靈現象,除了將市場機制引入水資源配置,還應配置民主政治協商制度。
參考文獻:
[1]莫文春.黑河中游地區農業水資源配置效率研究[D].蘭州大學2015
[2]薛川燕.黑河流域張掖段用水效率研究[D].蘭州大學2016
[3]池營營.中國長江、黃河流域灌溉用水效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