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水利工程基礎施工中最常用的技術之一是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結合地基注漿施工技術,可以解決地基的失穩問題,避免結構中的裂縫或孔洞。通常基本灌漿技術的實施有必要與當地地質條件緊密結合,在水利工程地基處理中的應用防滲效果好,該技術也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最常用的一個技術。
【關鍵詞】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水利工程;應用
前言
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是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技術措施,對于大壩壩體的加固以及防滲性能的提升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實際應用價值,加強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研究和探索是當前相關施工單位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推動水利工程更好的為社會提供服務。
1、灌漿施工技術的類型
1.1 帷幕灌漿技術
所謂的帷幕灌漿技術主要是被運用在上游迎水面的大壩內部,能更好地降低內部的滲透率,使得地更加穩定和牢固。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來選擇帷幕灌漿的深度,一般來說,帷幕灌漿都比固結灌漿的深度多很多,有些甚至達到百米以上。但是其缺點是操作難度比其它施工技術難。
1.2 固結灌漿技術
通常這種技術布置在巖石地質較好的地方,對大壩的基部進行全面的固結灌漿,使其保持穩定的狀態。如果一些地區的土質不好,且壩體的高度過高,這無形之中增加了固結灌漿的難度大。一般灌漿孔的深度大約在5~8米之間,還有小部分的深度可能相對來說會更深一點,大概在15~40米左右,深淺不一的孔在各個層面上相互交錯,營造出一種立體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礎上,增加基巖的牢固性和抗壓性。牢固性是固結灌漿技術最大的特點,它能夠使得地基穩固持久。
1.3 接觸灌漿技術
接觸灌漿技術就是指用混凝土來聯結壩基與兩岸之間的縫隙,從而使得壩體更加穩定,能夠經受得起大水的沖擊。首先,用混凝土鉆孔壓漿,等到壩體與兩岸之間的混凝土達到指定的溫度時,再對其施行接觸灌漿的步驟。這項技術利用了物理的性質來很好地實現穩固的目標。
1.4 壩基巖石灌漿技術
壩基巖石灌漿技術最重要的就是操作流程的先后順序,嚴格遵守操作的步驟,否則容易導致產生的效果不如預期。第一步,按照科學比例,將膠凝性漿液與流動性漿液混合;第二步,利用灌漿設備將其打入巖層;第三步,待漿液硬化形成結石后,在表面涂上一層保護膜,加強基巖的防水性能。
2、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具體應用
2.1 灌漿施工技術在巖溶地段施工的應用
2.1.1 采用高壓灌漿進行巖溶地段的施工
處理巖溶的時候通常運用不沖洗高壓水泥灌漿,也就是為了達到使填充物擠壓密實的目的,采用比較的高灌漿壓力進行處理,借此提高其穩定性與抗滲性。除此之外,高壓灌漿還具有劈裂作用,能夠讓水泥以條帶狀向土體中穿插,并形成網格狀的包裹,大大提高了壩體的穩定性。
2.1.2 采用高壓旋噴灌漿進行巖溶地段的施工
高壓旋噴灌漿主要是利用鉆機把帶有特殊噴嘴的灌漿管鉆進至土層的預定位置后,用高壓脈沖泵將水泥漿液通過鉆桿下端的噴射裝置,向四周以高速噴入土體,借助流體的沖擊力切削土層,使噴流射程內土體遭受破壞,與此同時鉆桿一面以一定的速度旋轉,一面低速徐徐提升,使土體與水泥漿充分攪拌混合,膠結硬化后即在地基中形成直徑比較均勻、具有一定強度的圓柱體(稱為旋噴樁),從而使地基得到加固。
2.1.3 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淺層含泥巖溶中的運用
淺層含泥巖溶主要表現為大規模的巖溶露出在周周或者埋藏較淺,這時候首先要把填充物挖出,而后將水泥進行回填,最后進行灌漿的處理。
2.1.4 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深層巖溶中的運用
如果巖溶埋藏超過50m,那么就屬于深層巖溶。對于深層巖溶來說,假如運用旋噴法或者花管法等類似的輔助措置都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灌漿技術在巖溶周圍進行灌漿,讓巖溶的填充物在水泥的作用之下逐步受到擠壓并最終固化,最后在巖溶的溶洞位置按照逐序加密的原則進行鉆孔灌漿作業。
2.2 水利工程巖縫水泥漿吸收的灌注方法選用
2.2.1 限流措施:降低砂漿在水利工程巖縫內的流動速度,以便促使砂漿可以快速的在巖縫中沉淀并凝結,限制好巖縫砂漿的灌注速度可以避免吸漿問題的出現,通常灌注速度每分鐘要降低10~15m3。
2.2.2 降壓處理措施:降低基礎灌漿的壓力,以便縮減砂漿流動的速率。較小的灌漿壓力可以將砂漿維持在自然流動狀態下,并按照規范程序來進行基礎的灌漿施工。
2.2.3 多次重復灌漿方法:要持續并間歇的對巖縫進行基礎灌漿的施工處理,在確定基礎灌漿間隔時間的時候需要結合水利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
2.3 在嚴重漏水情況下的應用
2.3.1 卵礫石層的防滲帷幕灌漿技術
在水利工程灌漿施工中,對粘土水泥漿混合漿液進行采用是該技術的主要運用原理,由于在灌漿的過程中,在卵礫石層自立鉆孔具有一定的困難性,因此,在該地區進行灌漿的作業通常采用跟管灌漿、打管灌漿、套閥式灌漿和循環灌漿等方法。
2.3.2 高壓噴射灌漿技術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將水泥漿液進行灌注是高壓噴射灌漿技術的主要形式,通過該方式對地層的土質結構進行破壞,并將破壞的土質與水泥漿液進行混合、攪拌,以此來對水利工程周邊進行加固,形成固體,主要是具有防滲透的功能。由于該技術的采用可以有效地減少材料的使用,節約經濟成本,對施工的效率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該技術被廣泛地適用于水利工程建設的施工中。一般情況下,該技術主要有定噴、旋噴和擺噴三種形式。
2.3.3 土壩壩體劈裂灌漿技術
該技術的使用主要取決于選擇的壩體的結構及壩體的應力分布,在施工的過程中,該技術主要是對壩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壩體順著壩軸線的方向破裂,從而灌注泥漿,形成使其形成具有防滲性的泥墻,起到加固的作用。在進行劈裂的同時,也應確保其筆直、連續,從而達到漏洞、裂縫堵塞及切斷軟弱層的目的,提升該壩體的防滲功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最初的、最主要的環節就是基礎工程,其直接影響著整個水利工程施工最終的整體質量及其使用年限,因此,為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的整體質量,在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在基礎工程中應用基礎灌漿施工技術,保障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海峰.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淺析[J].陜西水利.2016(S1)
[2]孫敏杰.水利工程中淺談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5,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