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深入人心,作為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構成部分,針對水環境所開展的保護工作,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文章以現階段我國相關工作的開展狀況作為背景,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對水環境質量基準、標準和污染物總量控制三個方面加以研究,并得出了保證控制工作高效開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水環境質量基準;標準;流域水污染物;總量控制
引言
作為對我國流域水質進行恢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對污染物總量加以控制是現階段有關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隨著工作進程的不斷深入,針對污染物總量所開展的控制工作已經實現,從目標控制轉向容量控制、從化學控制轉向生態保護的目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保證控制工作所具有的功效能夠得到最大化發揮的基礎。
1、水環境質量基準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針對水質基準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這與研究工作的滯后性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但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水質基準體系,而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對該體系所具有的作用引起重視,因此,水質基準體系在保證環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另外,需要工作人員注意一點,由于不同區域所具有的特性不同,能夠代表其地域特征的物種也不同,完全套用其他國家的相關體系是無法滿足我國需求的,而將理論與實際進行割裂,將其他國家所制定的水質基準作為參考,開展對我國水質基準進行制定的工作,同樣無法保證對水質的高效保護。
2、水環境質量標準
在對水質標準進行制定的過程中,我國和美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差異,美國所制定的標準是針對廣義水環境而言的,其內容包括營養物、化學物、水生生物以及其他相關內容,而其成果則是用于對水生態系統整體質量進行反映。在我國,由于相關工作的起步時間較晚,因此尚未根據水質標準而構建出完整的體系結構,自然也無法保證針對水質所開展工作成果的準確性。另外,我國與美國的另一重要區別體現在水體所具有的核心功能,在美國,水體所具有的核心功能在于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安全的保護,而在我國,水體所具有的核心功能則更加明顯的體現在保護水體資源方面,以我國大部分流域為例,由于流域往往需要滿足相應的農業或工業用水需求,因此其水質無法與生態系統的要求相吻合,以“高水質標準較低水質更為嚴格”為指導原則所開展的控制活動雖然易于操作,但在科學性方面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雖然漁業用水無法滿足飲用水的功能需求,但針對該類用水所開展的污染物檢測應當比引用水更為嚴格,正是由于該類問題的存在,才導致我國現有水質體系的矛盾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3、水質標準和流域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策略
我國針對流域水污染物總量開展的控制工作,最初僅僅針對各排污口所排放污染物的各項指標,然而隨著環保意識的深化,人們開始意識到控制污染源濃度是治標不治本的、是無法滿足環境質量相關要求的,因此,只有在此基礎上對污染物總量加以控制,才能保證該項工作最終目標的貫徹落實。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相關技術的制約,我國最初所應用的控制方式為對目標總量進行控制,該方式最明顯的缺點在于對污染物總量加以確定的參考依據為允許限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水質標準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由此可以看出,該方式的應用雖然和傳統控制方式相比,雖然所獲成果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但仍舊沒有明確水質標準和污染物控制工作間的聯系,隨著人們思想水平的不斷提升,現階段,我國針對污染物總量所開展的控制工作,正在由化學控制法向生態控制法進行轉變。
4、保證控制工作高效開展的建議
4.1 以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為出發點
保證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作為針對水質和污染物所開展控制工作的最終目標,對控制工作的開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想要保證對該項所具有作用進行最大化呈現,需要工作人員及時對水質控制體系進行完善,并且以污染物總量和水質標準作為出發點,對水體功能進行準確劃定,保證控制方案的科學性。
4.2 將水質標準體系向廣義延伸
在將生態保護作為主要目標的當今社會,水質標準體系所涵蓋的內容也開始由化學指標逐漸向生物、地質、環境等多元化趨勢進行轉變,由此可以看出,水質標準體系與過去相比更加科學和完善。基于此,根據我國不同區域水生態所具有的特點進行劃分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水質標準制定的科學性。
4.3 保證研究工作的原創性
隨著環境管理工作進程的不斷深入,以我國實際情況為導向研制水質基準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想要保證該項工作的高效落實,需要工作人員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技術和經驗進行學習,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保證針對水質基準所開展研究工作的原創性和科學性,為水質標準制定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所具有的水質標準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舊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在水體功能、標準制定或是其它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無法滿足生態系統保護工作所具有的要求,因此,現階段工作人員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對水質標準體系內容進行完善,以此來實現對相關控制制度的發展和創新,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小華. 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洱海)的環境演變及營養物基準/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蔣洪強,吳文俊,姚艷玲,劉年磊,王金南,畢軍,姚瑞華. 耦合流域模型及在中國環境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進展[J]. 生態環境學報,2015,(03):539-546.
[3]倪曉.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及水質綜合改善方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