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水資源在人類生產、生活及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水資源短缺的日益加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和過度開采、保護地下水資源成為一種共識。本文主要對地下水監測、利用與保護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地下水監測;利用;保護
前言
當前,我國各地區農村還普遍飲用地下水,采用地下水進行農業灌溉的面積為我國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全國仍然還有400多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供水采用地下水供水,而長此以往,地下水資源將無以為繼,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將會遭受破壞,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更無從談起。
1、地下水監測
依托現有地下水監測站網,以地市或縣級行政區與水文地質單元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地下水自動監測能力。對于淺層地下水,開采模數少于1×104m3/km2的縣級行政區1~3眼,超過1×104m3/km2的縣級行政區要大于5眼;對于深層地下水,要布設控制代表井,含水層開采模數小于0.3×104m3/km2的縣級行政區要大于1眼,對于開采模數大于0.3×104m3/km2的縣級行政區要超過3眼。分別布設主采層包含多個含水層的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監測點,結合開采量和區域,監控地下水。對于地下水大中型水源地、超采區、大中城市建成區、海水入侵區、大型調水工程沿線等加強監控,以滿足地下水控采的要求。在對地下水進行監測時,居民和工業用水采用綜合分析與調查統計結合的方式,農業用水監測要采用調查統計和典型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然后抽樣監測與復核。
取用水量的監測需要滿足監測目標,有選擇性的進行監測和復核,可選擇用水戶、大型取水口門等區域進行監測,對監測的數據進行復核與整編,并分析計算。取用水量的監測需要經過調查與復核,開展對工業、農業和居民用水的典型進行監測,滿足取用水指標的考核要求。
2、地下水利用措施
地下水在城市供水、農村入畜飲水、農田灌溉、工業生產和維系良好生態與環境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要求,合理安排規劃區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對保障飲水安全,維持良好生態與環境,發展地區經濟,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阜康市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利用,按照全面保護、合理開發和需要與可能結合的原則,提出相應的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總體布局。
(1)超采區限制開采量;(2)近年內地下水可用于緩解灌區春季缺水問題;(3)禁止無序、過度開采,治理地下水超采;(4)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社會和諧發展;(5)地下水利用工程規模及布局;應首先完成現有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區的保護規劃工作,原因主要有二個,其一城市水源地是服務于生活、工業用水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優先建設優先布局是為更好地為規劃區經濟發展服務;其二,是為優化調整規劃區地下水開采布局,做好城市供水水源地建設和保護工作,也保證了城市供水水質。
3、地下水保護修復措施
以阜康市水資源開發保護措施進行分析:
3.1 工程措施
3.1.1 超采區地下水壓采
根據超采區的種類和保護的目標要求,以及節約用水和作為地下水壓采的替代水源(如污水處理回用、中水利用、海咸水利用、雨洪水利用以及跨流域調水等)狀況,提出超采區地下水壓采的各項工程措施。
3.1.2 地下水水質保護
據地下水二級功能區水質保護日標,主要針對地下水供水水源,結合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補給特點,提出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保護的工程等措施,主要包括水源區內廢污水排放管道建設、水質生物凈化工程等。
3.1.3 地下水治理修復
因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引發了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區域,根據地下水保護的目標要求,提出污水處理、生物凈化、人工蓄灌等治理修復的工程措施。
3.1.4 地下水動態監測站網建設
根據《地下水監測規范》(SL183-2005)地下水監測站網規劃應在地下水類型區劃分、開采強度分區和監測站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阜康市地下水監測站網規劃,應先對規劃區地下水類型區、開采強度分區進行劃分,按照分區劃分結果,規劃不同類別的地下水監測站。
根據規范要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生產井全部作為地下水開采量監測站,數量為60處;分散開采的生產井開采量監測,以每鄉鎮選取1組井群,每組井群含5個開采量監測站,需布局10組監測井群共50個開采量監測站。但阜康市部分地區為嚴重超采區,為實現地下水限采,實時掌握地下水開采信息,應選取阜康市內全部配套生產作為開采量監測站,按現有配套井數計算,阜康市共可規劃地下水開采量監測站1385處。
3.2 非工程措施
3.2.1 地下水保護的法律措施
近年來,阜康市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十分突出。一方面是農業灌溉用水量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導致地區用水量增加,而地處干旱區的規劃區由于水資源嚴重不足,制約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的非控制排放,將使越來越多的水體受到污染,可供利用的水源日趨減少。在這樣嚴峻的事實面前,保護水資源已成為規劃區為生存而斗爭的緊迫任務。為此,國家也已制立了一系列法律和規定,對水資源治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作了各種相應要求和限制,以防止不恰當的開發利用造成水源污染或破壞水源。通過立法的強制手段,輔以各種技術措施保護地下水已初現成效。
3.2.2 加強地下水資源監測、管理隊伍的建設
我國水資源保護已開始走向法制化的道路。阜康市應當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制定有關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地方規定,不斷完善水司法和執法體系。阜康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國家有關水資源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在生活、生產、各地生態用水領域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按照已批準的流域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利用水資源。以上工作的完成,需要阜康市加強地下水資源監測、管理隊伍的培養、建設。協調各管理部門,充分認識地下水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各管理部門合力,制定符合阜康市實情的地下水利用與管理法規、制度。
4、結語
地下水資源是不可或缺的環境和生態支撐要素,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其所擔當的角色更為重要。所以,對地下水資源要開展系列化、統一化的保護、監測、管理和評價,確保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采與利用,為人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黃緒海,鄭威.淺談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J].能源與節能.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