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新奧法施工的基礎理論,隧洞工程地質特點,總結新奧法施工基本要點;新奧法施工在隧洞工程復雜地質環境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隧洞工程;巖承理論基礎;應力集中效應;承載環;支護時效
1、引言
洞室工程設計施工理論主要運用巖承理論。巖承理論強調:圍巖穩定是巖體自身具備承載自穩能力;不穩定圍巖喪失穩定有一個過程。理解為在圍巖失穩之前,在其有效時限內,提供必要的幫助或限制,則巖體仍然能夠進入穩定狀態。以巖承理論為基礎,新奧法施工在洞室工程中得以廣泛的運用。
2、隧洞工程新奧施工
2.1 新奧法施工原理:
根據巖承理論,允許圍巖收斂變形。根據不同洞室結構、不同地質條件,分析收斂變形失穩因素,進行相應開挖、支護(襯砌)工程,使其達穩定承載結構,其工藝、方法即我們探討的新奧法施工。新奧法是巖承理論在隧道工程施工的代表方法。
新奧法施工原理簡單稱之為蛋殼原理。雞蛋均勻受力不易破壞,在于其任一外截面結構均為拱狀,能較好傳力而不易發生結構破壞,我們稱之為拱狀穩定受力;整體均勻受力不易破壞,當不均勻應力集中在局域點、面易產生破壞現象(規律),稱之為應力集中效應。隧洞工程新奧法施工特點即避免應力集中效應,讓巖體形成穩定狀態的承載環。
2.2 新奧法施工的基本要點:
2.2.1 巖體是隧道結構體系中的主要承載單元,在施工中必須充分保護巖體,盡量減少對它的擾動,避免過度破壞巖體的強度。為此,施工中斷面分塊不宜過多,開挖應當采用光面爆破、預裂爆破或機械掘進。
2.2.2 為了充分發揮巖體的承載能力,應允許并控制巖體的變形。一方面允許變形,通過收斂變形擠壓形成穩定承載體;另一方面又必須限制它,使巖體不致過度松弛而喪失或大幅度降低承載能力。收斂變形量需以支護工程加以控制,通過調整支護結構的強度、剛度和它參加工作的時間(包括閉合時間)來控制巖體的變形。
2.2.3 為了改善支護結構的受力性能,施工中應盡快閉合形成筒形結構,支護工程應與圍巖緊密結合,避免應力傳遞斷層,同時斷面形狀應盡可能圓順,避免應力集中現象。
2.2.4 通過施工中對圍巖和支護的動態觀察、量測,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進行設計變更及日常的施工管理。
2.2.5 為了敷設防水層,或為了承受由于錨桿銹蝕,圍巖性質惡化、流變、膨脹所引起的后續荷載,可采用復合式襯砌。
2.2.6 二次襯砌原則上是在圍巖與初期支護變形基本穩定的條件下修筑的,圍巖和支護結構形成一個整體,因而提高了支護體系的安全度。
上述新奧法施工的基本要點可扼要的概括為:“少擾動、早噴錨,勤量測、緊封閉”。
3、新奧法施工在工程運用中的案例:
隧洞支護是其形成穩定承載體的關鍵環節。根據支護需要達到的時效性,理解為三種支護類形,即開挖前的超前支護,開挖成型后的臨時支護,臨時支護結合永久支護,三種支護手段,對其支護時間要求的理解尤為關鍵;根據洞室工程不同類型及不同地質情況,所需支護工程的剛度要求不同(保證支護后傳力結構的穩定),歸納理解為柔性支護、剛柔結合支護及剛性支護。
3.1 案例一:四川聯補電站導流洞出口隧洞掛口。
特點:超前豎向管棚、環向管棚、固灌、仰拱襯砌等綜合措施穩定圍巖。
隧洞口埋層淺,風化強,以及其應力分布特征,多于采用開挖前的超前支護及洞口鎖口措施。在洞口仰坡不具備穩定坡度或無條件削坡成穩定邊坡時,通常采用明洞配合洞口超前支護掛口進洞,利用明洞為承載體在其上部形成穩定仰坡。
聯補導流洞出口地質情況復雜:①洞口段巖體破碎、松弛、風化嚴重;②山體較高較陡,隧洞掛口無明挖至較好巖體條件;③在明洞配合超前支護方案,其明洞拉槽開挖過程中,曹體邊墻由于圍巖地質狀況,側向壓力破壞突出,導致拉槽不成功。調整后采用開挖支護方案如下:①明洞拉槽段,開挖前地表向下兩排超前豎向管棚(兩側邊墻),臨時解決側向壓力邊墻破壞作用,確保明洞開挖襯砌施工期穩定;②明洞襯砌抵至洞口后,以明洞為承載體,洞頂回填形成洞口穩定邊、仰坡;③洞室開挖前,洞口段從坡面向下固結灌漿,固結松弛圍巖塊體,增加圍巖完整性的同時,增強山體側壓作用下的傳力結構穩定;④洞口段超前管棚確保開挖成型,開挖后及時鋼拱架支護及砼澆筑。⑤洞口段砼襯砌段后,底部仰拱及時進行,形成閉合的穩定傳力結構。該工程開挖、支護、襯砌整體措施,為新奧法施工的綜合體現。
3.2 案例二、四川柳坪電站引水隧洞開挖支護
特點:柔性支護與剛性支護結合,襯砌時效要求。
3.2.1 地質情況分析:巖體為碳質千枚巖,巖層致密,巖體強度低,軟化,膨脹能力強。由于巖體強度低,開挖后圍巖拱圈淺層范圍,易受到收斂變形擠壓應力產生巖體破壞,不能通過其擠壓成拱,形成穩定的應力承載圈,在后期膨脹蠕變過程中最終失穩。因此,收斂變形一定程度后進行的剛性支護,其時效性尤為重要。
3.2.2 開挖支護思路:①光面爆破,減少對巖層擾動(該隧洞為致密碳質千枚巖,開挖成型一般較好);②及時進行剛、柔相結合的初期支護。及時性支護作用在于盡快封閉為拱狀受力結構,防止局部掉塊產生應力集中效應,從而引起塌方;剛柔結合支護作用在于即需提供一定收斂變形空間,同時針對碳質千枚巖強度低易破壞的特點,有支護剛度要求,防止收斂變形過大、過快引起失穩,為后期剛性支護提供時間條件。具體為型鋼拱架結合錨噴,局部根據需要進行超前管棚;③在一定時效期內(一般通過變形觀測),完成剛性支護(或襯砌)。如不具備永久襯砌條件,臨時剛性支護預留永久襯砌空間,或永臨結合結構。
3.3 柳坪隧洞塌方處理:
3.3.1 塌方過程及情況分析:隧洞 0+620~0+580段完成開挖及剛拱架聯合錨噴網支護施工后,由于拱頂以上20m范圍倒三角不利結構組合,掌子面(0+580)開挖后塌方,帶動后端不利結構層擴大塌方范圍,0+620~0+580已支護段整體坍塌。塌方體堆積高度15m(超出拱部結構線3m),頂部空腔高度17m。
3.3.2 一階段處理:由于安全考慮要求及現場不具備支護通道(渣體面后緣封住已開挖斷面),待坍塌基本穩定后進行了清渣工作;塌腔臨空面隨清渣工作的進行增大,應力重新分布過程中,由于圍巖屬于碳質千枚巖,強度低,受擠壓應力、自重應力作用下巖體破壞(擠壓破碎為石渣)引起塌方頂部進一步坍塌。
3.3.3 二階段處理:根據一階段的情況分析,進一步清渣工作將導致塌方處理不可控。將處理思路調整為:①保留渣體,在渣體頂部澆筑3m厚混凝土蓋撐住周邊圍巖,將上部應力通過混凝土拱蓋傳至邊墻。具體辦法為對渣體頂部打入2根φ95鋼管作為混凝土泵送管道,管口高出3~5m,管口間距10m,進行渣體頂部混凝土回填作業;②待頂部拱狀混凝土達一定強度后,按每循環1m進尺,分臺階完成混凝土邊墻接底工作。具體辦法為:混凝土邊墻頂住已澆筑混凝土頂蓋,單邊逐層下接。③混凝土墻體每完成3m接底工作,對墻體外圍圍巖徑項小導管固結灌漿,增加圍巖強度。④塌方段開挖襯砌貫通后,塌方前后端頭鎖口加強;0+580掌子面開挖前超前管棚灌漿,短進尺掘進,確保塌方段順利過渡。
三、結語
目前新奧法施工工藝、方法趨于成熟和完善,借鑒以往洞室工程不同地質情況下開挖、支護、襯砌施工思路,以探討交流。
參考文獻:
[1]王亞輝. “新奧法”改進工藝在特大洞室開挖施工中的應用[J]. 人民長江,2016,(11):70-72.
[2]黃斌. 新奧法在小斷面引水隧洞工程中的應用[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