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2016年9月份率團訪問耿西島時,許多國際資產保護先進前輩在講述資產保護模式時,都提到了“風險轉移”的結構模式。回到上海后經與業界資深專家劉永杰先生及Danny Chen先生等共同探討,對此模式有了新的認識。我發現這種依據風險控制理論,透過保險的學理衍生模式猶如資產保護結構的另類寶庫,故在此拋磚引玉,期待與業界能開始共同探討。
中國市場的風險發生似乎已成為系統大概率事件:房產的泡沫警訊、制造業的宏觀微觀環境壓力,職工災害風險無法分攤、企業運營的系統風險等。都體現了國內的“灰犀牛效應”已經不是神話。
但是,當灰犀牛迎頭撞來的時候,除了我們逐漸熟悉的信托、基金等結構外,是否有其他的風險轉嫁的方案呢?在一個不為國人所熟悉的名詞“新型風險轉移”上,可以找到其中一個有效答案。
1
什么是ART?
對于ART,國際社會說法各異。最簡單的是:ART就是創新性的風險轉移方式、工具或者手段。其方式、工具或者手段都是企業在常規的風險規避辦法之外所采取的更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
企業一般在面臨風險的時候會有幾個邏輯,第一是避免、隔離。第二則是分散風險。個人或公司的風險系數能透過保險的模式來分散降低,但一般商業保險的目的是要贏利,因此保險的成本也成為企業一個營運資金的壓力。若企業營業主體可以賺錢,但相關的營業內容在商業保險公司來看是高風險,或者其他原因無法承保的時候,企業的經營風險就相對提高。
舉個例子假使北京某大廠要出品部國際動作片,找來一大堆好萊塢明星、國內一線大咖,場地在世界各地,涉及爆破、飛車,且強調大咖每個人都親自上陣,大概沒什么保險公司敢承保這部片子的拍攝風險。雖然賣點很好但制片公司的風險很大。任何意外造成了人員、設備等損傷,都會涉及巨大賠償,甚至可能電影還沒拍完就破產了。這個時候ART的優勢功能就開始體現。
新型風險轉移(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通稱為ART),基本上對應傳統保險,即“非傳統保險模式”。當企業自身風險沒有保險公司愿意接單或者保費太貴,傳統的保單無法分散時,ART就可以透過“非傳統保險+再保險”轉化風險,提供各種風險承保。
不同于一般保險方案,ART的邏輯是一個實體“自己承保自己的風險”。透過自留風險與轉移風險的綜合調整,使得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的經濟利益總成本最低。而這些保險結構可以實現保險結構和金融市場的融合。
新型風險分散的模式可以粗分為兩個區塊:一種是透過設立一些載體(vehicle)來分散,第二種則是透過設計“替代產品”來進行分散。
2
通過其他載體的風險轉移
早期,新型風險轉移市場主要專注在:讓一個實體“自己為自己的風險投保”。這些解決方案大多著重風險融資,而非將風險轉移到商業保險市場。事實上,大多數替代載體維持高比例的風險自留(risk retention),而只有少部分在做風險轉移。這些載體主要包括下面幾種形式:
自有保險(self insurance):
這是載體市場上最老也是最大的一個區塊。自我保險用來描述資金的預留給未來的損失。從簡單的風險儲備基金,定存賬戶,高免賠額保單,到買電腦時被推銷花699元延長兩年保修期這一類,都可以算是自我保險。
目前自有保險仍占了載體市場的75%量體。企業采取自我保險,主要為填補商業保險范圍的不足,或商業保險的排除條款造成的風險。這樣的保險主要依靠企業自己的稅后資金來彌補損失,等于是完全保留風險。自我保險也不一定需要另外成立保險公司來承保業務,保單內容大多在于職工賠償、一般責任險、汽車責任險和人身傷害。
對于企業自身,自我保險與成本效率息息相關。自我保險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損失控制能力,同時因消除了商業保險公司轉嫁給投保人的銷售管理費等,可以降低公司成本,簡化理賠程序。缺點是未成立保險公司的自我保險,很難對接再保市場分散風險,因此有白保公司的衍生。
自保(Captive)
簡單來說,自保是一種自我保險計劃,即企業主組建自己真正的保險公司以彌補損失。保險范圍是根據業務的需要而定的,自保由其母公司持有。其經營運作都受到母公司支配,被保險人就是母公司的保險公司。也因為其保險公司的性質,可以享有會計稅收等優惠,而又可以解決一般傳統保險公司對自己公司部分業務“不可保”的問題。
除此,自保公司還免去了拒賠煩惱,并享用稅務優勢等業務附帶好處。自保公司的企業主可以解鎖強大的風險覆蓋率,提高財務效率。
白保公司是ART發展最成熟的模式,其創建者(也就是母公司)用來承保自身核心業務,創建者既是保單持有人,也是自保公司股東。這個關系和信托結構中,設立一家私人信托公司擔任自己家族資產的受托人關系很像。
原來自保模式一直被認為是財富500強公司才能進入的專屬領域,但今天,中型市場公司也看到了白保結構的優勢。舉個例子,假如煤礦業深受市場價格及災變頻傳的多重壓力打擊,煤礦公司在堅持運營下又需要保障員工的安全,發現傳統保險公司價格高到離譜,甚至拒絕承保。公司等于就被逼到一個無法轉圜的死角。
這時,煤礦公司可以設立一家自保公司,來承保自己的責任險、意外險,乃至于財務風險。由于承保人是自己保單定價合適,并可以通過再保公司分散風險。再保險公司還可以進一步分散風險。
一旦風險或者意外發生,不僅自己不會拒絕支付保險理賠,也沒有一般索賠支付耗時耗力,甚至遇到因為索賠打官司的問題。同時,煤礦公司所付出的相對保險成本降低,保險條件也符合自身需求設計,公司利潤及風險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