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貝恩公司的《2015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問到高凈值人士最重視的家族財富類型,65%選擇了“精神財富”,只有58%選擇“物質財富”。對于超高凈值人群調研的結果更為突出,胡潤研究院2015年的《中國超高凈值人群需求調研報告》顯示:在家族傳承的最關注點中,“價值觀的傳承”排在第一,選擇此項的比例占48%:其次是“企業經營理念的傳承”,占24%:而“財富傳承”排在第三,僅占14%。
由此可見,在家族傳承中,財富傳承并不是最為重要的方面,只有價值觀和企業經營理念得到傳承,財富才能得以傳承。
為什么價值觀對于一個家族如此重要?如果把一個家族和一個企業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大概將家族定義為一個“社會主義”導向的結構,這是一個以感情、公平對待和持久性為特征,以需求為基礎,授權為激勵的結構。但是,企業可以看作是一個“資本主義”系統,依賴合理規劃和人盡其才的信仰,契約精神和理性決策而壯大。很顯然,對于家族內部關系的處理上,精神層面的作用更為明顯。
家族的價值觀可以有多種形式的體現。比如說體現了成員對財富的共同判斷、取舍時的標準,如“財富是上帝的,而我們只是管家”的信條代表了洛克菲勒家族成員共同的財富觀念。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族徽上面有五支箭,目的是讓子孫后代記住家族的祖訓,即“團結、正直、勤奮”。這代表了支撐家族經歷戰亂、經濟蕭條、企業經營失敗這么長時間仍然維持下來,避免分裂的精神。當家族成員以成為家族的一員為自豪,認可其共享的價值觀,世代傳承也就不是問題了。美國最大的印刷公司之一當納利家族的當代傳人的分享是“當納利家族傳承150年,最重要的是清楚財富就是對服務社會的追求。家族的這個核心價值,從我的高祖父傳到了我的祖父,又傳到我的父親再到我,希望也能傳遞給我的后代”。
慈善是另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共同分享可以幫助提升家族凝聚力,更好地實現傳承的目標。瑞銀在2011年調研了亞洲四個國家,訪談了兩百多個正在從事做慈善事業的家族,其中一個問題是“是什么樣的動力讓你們家族決定做慈善,想要回饋社會,想要幫助有需要的人”?有一半以上家族的回答是“希望通過家族慈善建立一個長遠的家族傳承”。
家族的精神和文化也可以通過一些有形的方式傳承下去。美國紐約曼哈頓的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中,露天廣場中有一塊紅色的石碑上面刻著“I Believe”,列舉了當年支撐小約翰·洛克菲勒先生走過飄搖歲月的人生信條,是整個家族共享的價值觀。邵逸夫先生捐贈的遍布全國各地的教育建筑承載著他的慈善觀,相信也會在他的子孫后代世代流傳。
中國的富豪家族也會選擇修建“老宅”和“書院”作為一個家族的精神和文化傳承載體。老宅都有門匾上有家訓,這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作為一個供子孫接受教育,共同交流分享家族文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