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方草原牧區由于過度放牧以及沙塵暴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草場退化問題,不僅直接限制了北方地區牧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與國家所提倡的“綠色發展”理念相違背。因此,必須要尋求草原生態保護和奶牛高效養殖之間的平衡點,實現牧草生產和畜牧生產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北方草原地區;奶牛養殖;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1-0026-01
奶牛養殖是北方草原地區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奶牛養殖呈現出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趨勢,在給牧民帶來可觀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滿足了全國其他地區的用奶需求。文章首先指出北方草原地區奶牛養殖面臨的主要問題,隨后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奶牛科學養殖的對策。
1 北方草原地區奶牛養殖存在的問題
1.1 牧草生產不能滿足需求
牧草是北方草原地區奶牛的主要食物來源,牧草的產量和質量是影響奶牛生長速度、產奶量的重要因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方草原地區畜牧業快速發展,但是由于長期沿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草場退化嚴重,并且出現了諸如沙塵暴、鹽漬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為例,2001年草場退化面積占總面積的64%,在今后的7年時間內退化面積又增加了10個百分點,牧草質量不高、牧草供應量不足,成為制約北方草原地區奶牛養殖的關鍵。
1.2 良種奶牛比例不高
地方奶牛品種雖然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和抗逆性,但是產奶量較少、生長周期略長,經濟轉化率低。近年來,雖然北方草原牧區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奶牛品種,并通過雜交改良后代基因性狀,取得了一定的品種改良效果。但是從整體上看,北方地區奶牛良種覆蓋率(40%)與荷蘭、新西蘭等國家的良種覆蓋率(80%)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1.3 疫病檢疫機制缺失
在奶牛集中圈養過程中,許多牧民并沒有形成科學管理和疫病防治意識。尤其是在夏季蚊蠅滋生的環境下,更是加大了疫病傳播的途徑。由于沒有定期做好檢疫工作,很容易導致疫病在牛群之間交叉傳播,進而造成奶牛大量死亡,給牧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2 北方草原地區奶牛科學養殖的模式分析
2.1 發展規模化養殖,提高補貼力度
規模化養殖能夠使牧民共享基礎設施,降低奶牛養殖成本,同時也便于當地畜牧管理部門進行集中管理。地方政府要注重做好奶牛養殖的配套管理工作,例如出臺針對奶牛養殖的優惠政策,適當提高補貼力度等。畜牧站人員也可以定期進行走訪,幫助牧民提高奶牛養殖和管理知識,促進規模化養殖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使北方草原地區奶牛養殖逐漸進入規范化。例如,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奶牛養殖專項獎勵基金,定期對轄區內的牧民養殖工作進行綜合評定,對于表現突出的牧民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資金補貼,以此來調動牧民科學養殖的積極性。
2.2 推廣優質牧草種植技術
協調好草場保護和奶牛養殖之間的關系,是牧民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經濟效益的核心問題。為了滿足牧民用草需要,可以發展節水灌溉草場,利用現代化的節水技術,在不破壞原有草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為奶牛養殖提供充足的優質草料。例如,每臺自動式指針噴灌機的造價是20萬元左右,相關配套設施總花費約為5萬元,每臺自動式噴灌機的保灌面積能夠達到30hm2。通過政府補貼、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的共同投入,使得優質牧草種植技術能夠在北方草原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減輕牧民經濟壓力,確保奶牛養殖能夠得到快速發展。
2.3 加強良種培育和推廣
良種奶牛的營養轉化率高、抗病能力強,是推動高效畜牧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要注重利用現代科技在良種培養和推廣方面的應用優勢,例如采取胚胎移植、多胎高產等繁殖技術,能夠提高母羊的受胎率,在保證奶牛性狀優良的前提下,提高良種奶牛的數量。除此之外,還要做好良種奶牛的普及和推廣工作,尤其是在北方草原地區,本身人口密度較小,奶牛養殖的“碎片化”現象比較嚴重。要想在短時期內進行優良奶牛品種的推廣,還需要地方政府進行輔助宣傳。可以利用政府門戶網站、電視廣告或其他新媒體手段,確保草原地區牧民盡快實現良種奶牛的養殖,提高經濟效益。
2.4 提高牧民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養殖理念、新型牧場建設以及科學飼喂管理是保證奶牛養殖質量的三大關鍵因素。而這些工作的開展,需要牧民具有一定的專業養殖知識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北方草原地區的許多牧民文化水平較低,且沒有經過系統化的養殖技術培訓,因此很容易走入奶牛養殖的誤區。建議加大對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讓農牧民盡快掌握現代養殖新技術,加快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速度。杜絕部分農村牧區重改良,輕飼養即“良種不良養”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于海龍,閆逢柱,李秉龍.產業政策調整下我國乳業的新發展——基于產業鏈視角[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3):399-406.
[2] 胡月.奶牛養殖模式效率評價與產業發展政策研究——考慮質量和環境產出的視角[D].河北經貿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