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經濟的前景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的需求量日劇增加。同時養牛的集約化和規模化不斷成熟。但是各種牛病層出不窮,其中約占有28%的病牛因大腸桿菌死亡,而犢牛的發病率和乳用犢牛相當,故在養殖中應提高該病的重視度。本文從犢牛大腸桿菌的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情況、診斷和治療方法全面展開分析,旨在提高治療水平。
關鍵詞:犢牛;大腸桿菌;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1-0051-01
大腸埃希菌則屬于腸道內基本的菌群,其一般不會造成疾病。該菌體經由人和動物出生后,可經入口進入消化道處,后經復制可在此處存在。但是一旦機體的抵抗能力降低或者該菌體侵犯到腸外組織中,可造成腹瀉疾病以及白血癥,嚴重可造成病死。而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病菌均在任何季節和年齡均能產生,故稱犢牛白痢,是經由血清型的腸毒原性菌體可造成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主要體現在腹瀉以及虛脫等表現,嚴重可導致牛病死。
1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發病情況
該類在一年中均有發生,且1~40日齡的犢牛患病率較高,有極少數在出生后患病;超過1月齡的患病牛占比較少。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疾病常表現在怕冷,軀體呈卷縮情況或者發顫,大便呈現出黃色或呈黃綠色的糊狀;部分病牛糞便呈灰白色凍膠狀,且排出的糞便難聞伴有隱血。觀察到陰門以及肛門、鼻鏡鄰近的皮膚由正常紅色轉為暗紅色,經結痂脫落。而治療時機錯過或給藥不當病牛均多因虛脫或者敗血癥而致死。而存活牛成長情況較正常犢牛顯著較差,其中經統計病犢持續性發生臍帶炎病牛10例、關節炎病牛3例。
2 病理機制
經尸檢可觀察到在胃部存在著凝血塊,且胃黏膜發生充血、水腫等情況,病伴有膠樣的黏液。在腸內帶有氣泡以及血液發生,且有難聞的惡臭味;肝部以及腎臟均發生蒼白色變化,腎乳頭發生有針尖樣的出血點以及病變組織,氣管內可觀出血性炎癥現象。腸系膜淋巴結出現腫大情況,且切面多汁。
3 診斷方案
細菌培養:收集病變組織在血液瓊脂平板予以接種,放置在有氧以及厭氧的環境下在37℃連續培養24h,發現有呈淺灰色以及透明的菌體。再將類似的菌落篩選后接種在麥康凱培養基內,在37℃下放置24h,會發生紅色菌落現象。若將其接種在伊紅美藍培養基采用同樣方法,可觀察到呈金屬熒光的菌落。采用革蘭氏染色菌落,經顯微鏡下能觀察到革蘭氏菌體呈現陰性,且未有莢膜,兩端呈等同的桿菌,和病料中的鏡檢結果相同。
生化試驗:此類菌體能和葡萄糖以及乳糖等結合使其發生酸、氣等。經MR試驗以及吲哚試驗均證實為陽性結果,經V-P試驗顯示為陰性;且賴氨酸脫羧酶和尿素酶試驗為陰性,能將硝酸鹽予以還原。
4 治療方法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疾病主要遵循抗菌消炎以及提高犢牛體質的免疫力,給予輸液治療可改善胃腸功能。
抗菌消炎治療:取30g的鞣酸蛋白以及入酸氟哌酸0.5g混合均勻后,服用1次,每日分2~3次服用,共計治療3~5d;同時取2.5~5mg/kg痢菌凈以及2mg/次的地塞米松治療,采用以肌肉注射方式給藥,或取1000~1500單位/kg的慶大霉素或者給藥10mg/kg的硫酸卡那霉素治療,1日分3次。
補液治療:依據病牛的脫水程度給予合理的補液劑量,針對有食欲或者能自行吸允病牛,可采用補液鹽口服。對于不能口服病牛應經靜脈滴注給藥生理鹽水2份,同時給予1份5%葡萄糖。
5 預防方法
在日常養殖中,應提高對妊娠母牛的養殖管理,提供科學的飼料,提供高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合理攝取,同時給予高質量的干草,保持適量的運動。同時注重對產房的消毒工作,保持牛舍光線充足,定期清潔地面以及食槽。此外,注重對犢牛的干預,在接生時均采用無菌操作,出生后應及時取初乳喂養,做好牛舍的防寒工作;對于患病犢牛及時隔離并治療。
6 結束語
在日常養殖中 ,養殖戶要加大對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疾病的觀察力度,經病牛的臨床表現和診斷結果快速確診,及時隔離給予對癥的治療,保證牛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如何防治犢牛大腸桿菌性腹瀉[J]. 付國兵,張麗明.??中國牧業通訊. 2009(04).
[2]犢牛腹瀉大腸桿菌疫苗的研制與應用[J]. 方光遠,張姝,樊婕,金蘭梅,張玉紅,晏文梅.??中國奶牛. 2008(08).
[3]湖北省犢牛致病性大腸桿菌病的檢測與分離鑒定[J]. 胡智斌,宋念華,李德學,梁望旺,張厚芝,謝軍,田峰,蔡傳鵬,周煜.??湖北農業科學. 2006(03).
[4]一例犢牛大腸桿菌病的防治[J]. 王士軍.??北方牧業.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