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牛病毒性腹瀉治療中采用中藥復方的效果。方法: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頭牛病毒性腹瀉病牛分成2個組,中藥組(32頭)給予復方中藥治療,常規組(28頭)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比對兩組效果。結果: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是96.9%,相較于常規組的82.1%明顯較高,(P<0.05)。結論:在牛病毒性腹瀉的治療中,采用復方中藥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治療;復方中藥
中圖分類號:S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1-0058-01
牛病毒性腹瀉屬于傳染性疾病的一種,腹瀉、腸胃炎、消化道糜爛是此病常見的臨床表現,除了在牛群中傳播外,還可能在羊、豬等動物中傳播,常使養殖業受到損失。近年來,對此病進行治療時,我院多采用中藥復方,為了進一步探討其應用效果,本次研究將60頭病牛分成兩組,分別給予中藥復方、常規西藥治療,現將研究過程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及方法
1.1研究的對象
將因出現牛病毒性腹瀉于2016年1月到12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頭病牛當作研究對象,成年牛有38頭,犢牛有22頭,所選患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水樣稀糞、形體消瘦等癥狀存在,在相關檢查下經牛病毒性腹瀉的相關診斷標準明確確診。為了便于對比,隨機將60頭病牛分成32頭的中藥組、28頭的常規組,客觀性比對兩組一般資料,未見顯著差異,(P>0.05),可在下文進行對比。
1.2治療的方法
32頭的中藥組給予中藥復方治療:15g秦皮,20g黃芩,大黃、梔子、生地、丹皮各10g,石榴皮、訶子各5g,8g枳殼,7g厚樸。病初時,去石榴皮、訶子,加5g連翹,10g金銀花。服藥3天后,將大黃去除,調整石榴皮、訶子劑量為10g,以水煎煮。成牛1次500g,犢牛1次150g,均為1天2次,持續5天。
28頭的常規組依據常規劑量給藥慶大霉素、病毒唑治療。
1.3療效判定
患牛腹瀉完全消失、精神狀態恢復良好,進食正常記為“治愈”;患牛腹瀉癥狀、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進食量明顯較病時增加記為“顯效”;患牛腹瀉癥狀、精神癥狀有一定好轉,進食量相對增加記為“有效”;患牛腹瀉癥狀、精神狀態、進食量均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更為嚴重記為“無效”。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即為治療總有效率。
1.4數據處理
本次以SPSS20.0軟件進行數學統計分析,其中,治療效果以“(n/%)”進行分析,兩組客觀比對后,若有差異性出現,則(P<0.05)。
2 結果
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是96.9%,常規組是82.1%,兩組進行比對,明顯中藥組較高,(P<0.05),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在祖國傳統獸醫學中,牛病毒性腹瀉由牛體內有熱毒、濕邪蘊積所致,血熱妄行則會致使牛粘膜處出現充血、出血、潰爛,濕熱會對脾胃造成損傷,進而使運化水谷的功能減弱,水谷不分,均走大腸,則致使泄瀉。對于此病,治療應該以解毒涼血、燥濕、瀉火為主。本文所用的中藥復方中秦皮、大黃、黃芩、梔子為主藥,可發揮清熱燥濕、解毒之功效。生地、丹皮是輔藥,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訶子、石榴皮是佐使藥,可實現止瀉、厚補的功效。將以上方子應用在牛病毒性腹瀉的治療中,不但可使治療效果提升,而且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對牛機體的影響,促進患牛盡快恢復。
為了確保犢牛更好地成長,降低腹瀉給犢牛帶來的傷害,相關人員應嚴格遵照合理的飼養方法,對犢牛實施牛乳飼養,確保其進食的奶源營養且健康,奶量充分且合適,溫度能夠符合其胃部的接受條件。所以,應提升喂養員的責任心及科學觀念,對這些工作者進行相應的培訓,以使其自身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如學會借助溫度計嚴格測量牛乳的溫度,學會借助帶有刻度的器皿準確取奶等。有關人員在對其進行喂養期間,要注意維持喂養條件的干凈及清潔。如在維持適宜溫度的基礎上,定期通風換氣,讓生長環境清新干燥,使病毒不能滋生。
本次研究中藥組患牛接受以上中藥復方治療,常規組則接受常規西藥治療,結果顯示,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達96.9%,相較于常規組的82.1%明顯較高。綜上,對牛病毒性腹瀉實施治療時,臨床上可積極給予中藥復方,以促進臨床效果的提升,使患牛臨床癥狀在短時間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中獸醫的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J]. 付群莉.中國畜禽種業. 2015(08).
[2]中獸醫“神”論[J]. 周生俊,周海寧,高建龍.中獸醫學雜志. 2013(01).
[3]中獸醫的“治”也包含“防”[J]. 狄慧.中國動物保健. 2013(10).
[4]臨床影響中獸醫中藥療效的原因分析[J]. 袁金章.??中獸醫學雜志.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