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類疾病,具有流行廣、發病快、死亡率高的特點。近年來豬瘟再次流行,其發病特點也出現了變化,由傳統的大流行向地區分散流行轉變。本文通過對豬瘟的傳播、病理特征、變異狀況以及相應的預防進行了介紹,希望對養殖者能夠起到幫助作用。
關鍵詞: 豬瘟;防控策略
中圖分類號:S85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1-0067-01
1 豬瘟傳播的方式
1.1 遺傳和接觸傳播
在正常條件下豬瘟的傳染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通過胎盤的垂直傳播和與帶病豬接觸的水平傳播是主要的傳播方式。感染豬瘟后, 病毒通過扁桃體進行復制,通過血液進入淋巴組織、內臟及骨髓,進而導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癥。
1.2 飼料及病豬的傳播
引進攜帶病毒的豬是區域性豬瘟爆發的主要原因,豬攜帶的病毒可能源于繁殖場或運輸途中。未經加熱處理的攜帶病毒的下腳料或廚房泔水喂豬也可使豬感染病毒。攜帶病毒的豬肉或豬肉制品的流動是豬瘟遠距離傳播的另一個主要途徑,如果貿易出口對該方面檢查不嚴格,這極易造成無豬瘟地區爆發豬瘟疫情。
1.3 機械、生物的傳播
農場購買的二手設備極有可能攜帶豬瘟病毒,在新豬舍造成豬瘟的傳播。飼養、授精、閹割和獸醫所攜帶的設備若攜帶病菌則可通過公豬的精液、血液、醫療器具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蚊蠅、老鼠、鳥類、昆蟲等傳播。
1.4 疫苗的影響
使用質量不達標或沒有充分弱化的活疫苗, 對于體質較弱的母豬會引起死胎、流產或所產仔豬體質弱等現象。正常商品化質量達標的豬瘟兔化弱毒苗不會在豬的妊娠期間產生不良反應,更不會通過胎盤感染仔豬,還能有效的控制易感豬的水平傳染,起到明顯的免疫效果。
2 豬瘟擴散特征的改變
2.1 時間及形式的改變
傳統豬瘟疫情多發生在春秋2季,現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和發病形式從大范圍流行的頻繁發生向周期性、地區性的散亂發生進行轉變,通常1個周期要持續3~4年。以類似寄生蟲病傳染的方式傳播,其擴散速度遲緩,通常呈周期性反復發生,母豬產仔階段表現最為明顯。
2.2 流行病型的變化
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發病率低,疫情擴散較為緩慢, 潛伏期及患病時間長,育成豬和哺乳期的仔豬死亡率相對較高,而成年豬所受影響較弱,但會一直持續帶毒,通常會在已注射過疫苗的豬群中蔓延,容易因注射過疫苗病理特征不明顯而不能準確判斷病癥,延誤確診。
2.3 臨床癥狀及病理的變化
豬瘟潛伏期為2~21d,通常會在一周左右爆發疫情。根據發病癥狀和特征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四種類型。
最急性型:潛伏期通常為3d左右,突然發病,體溫升高,痙攣抽搐,皮膚多處有出血點,久臥不起、快速死亡。病程在5d左右,死亡率高達90%以上。
急性型:該類型最為常見,潛伏期一般4d左右,體溫升高,感染后6d天內豬的體溫升高至42℃左右,甚至更高。開始發病時表現為精神不振、行動遲緩, 食欲廢絕,被驅趕后常靠邊站立,呈寒顫或低頭垂尾狀,病豬兩眼分泌大量膿稠狀分泌物,將眼瞼粘連在一起。發病后期可見皮膚出現出血點或大面積的血斑。
亞急性型:與急性型癥狀相似,但潛伏期較長,為7~14d, 體溫升高。發病后期豬開始消瘦,運動能力下降,最后會因器官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相對較低。該類型豬瘟發病過程在30d左右,未死亡的豬向慢性型轉變。
慢性型:表現為體型消瘦、貧血、精神萎靡、嗜睡,體溫不穩,不愛進食,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幾周后各種癥狀會有所改善,但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出現紫斑或壞死痂, 病程常為1個月以上,最后身體衰竭死亡。未死亡的豬生長遲緩。慢性型病豬可以存活3個月以上,死亡率為20%左右。
3 防治方法
3.1 隔離
將發現的豬瘟癥狀的豬群進行隔離檢查,如果癥狀嚴重可進行宰殺并進行高溫處理后無害化處理。對飼養場地進行緊急消毒,并在此期間禁止場內人員、用具隨意交叉,制定并落實定期消毒工作。對未感染豬群進行緊急接種,并注重日常健康監控。
3.2 免疫措施的落實
及時對豬進行疫苗的接種,目前國內常用的豬瘟兔化弱毒苗經試驗證明,結構穩定、沒有病毒殘留而且效果較好。對于已經感染的豬群,對未被感染的乳豬進行超前免疫,盡量控制疫情的擴散。
3.3 免疫監測
隨著豬瘟病毒的變異,經常會出現曾經接種過疫苗的豬群也會發病,其原因較為復雜,但主要原因是豬群抵抗能力弱。因此檢測豬瘟抗體對豬瘟疾病的預防具有極大作用,因此規模較大養豬場要制定并落實定期豬瘟抗體檢測的工作,從而進行合理的科學免疫。另外, 發病豬場也可用抗體檢測來指導豬瘟的緊急免疫, 并檢查免疫效果, 以免盲目重復接種。
參考文獻
[1]韓雪清,劉湘濤,趙啟祖.豬瘟病毒及其豬瘟疫苗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 2000,(2):1-7.
[2]殷 震,劉景華.動物病毒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蔡寶祥.家畜傳染病學[M].4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4]金大春, 王躍川, 王 梅.南方規模化養豬場豬瘟流行特點及防控對策[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6,(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