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頭村很小,不足2平方公里;滕頭村曾經很窮,“有囡不嫁滕頭村”是其真實寫照。如今,村強民富,名震中外,先后榮膺全球生態500佳、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全國首批文明村等40多項殊榮,2016年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六個村莊之一。是什么力量使它完成了歷史的嬗變?“火車飛馳靠車頭,雁陣遠飛靠頭雁”,是兩任村黨組織書記,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用生命和心血導演了一出令人嘆服的活劇,集中體現出了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
首先,埋頭苦干。“前后龍潭涂地板,趕水不進放水難,畝產只有二百三,一放鐮刀就無飯。”幾句民謠訴盡滕頭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后。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村支書傅嘉良窮則思變,想干、敢干、大干而且會干,堅守“一犁耕到頭”的滕頭精神,從1965年到1980年,率領群眾改土造田,晨頂朝露,暮踏月光,揮舞鋤頭,肩挑土籃,總投工達43萬工,砌成環村河,修起萬米渠道,把近千畝低產田改造成平坦整齊、旱澇保收的高產田。70年代,他頂住“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巨大壓力,辦工廠、建孵房、栽橘樹,1988年小村已成“千萬富翁”。此后又著手改善村居環境,集體出資150萬元,蓋起2.7萬平方米的樓房,上世紀80年代末家家戶戶都住進了別墅。歷經20多年的改天換地,滕頭人譜就一曲氣勢恢弘的黑土戀歌,村莊呈現出“田成方,樓成行,綠樹成蔭花果香,清清渠水繞村莊”的美好景象。
其二,銳意創新。改革是根,創新是魂。滕頭帶頭人與時俱進,敢為人先,搶占一個個發展高地,成為一路領跑的常青樹。1997年,傅企平當選村黨委書記,面對前任奠定的良好局面和堅實基礎,他沒有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奮力攀登。經充分考證,決定繼續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良性發展道路,農業逐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創匯、生態、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發展格局;企業經產權制度改革,增強了發展后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展格局,開展二次創業,把以生態旅游、園林綠化、房地產為核心的三產作為新的增長點,特別是旅游業異軍突起。經過獨具匠心的村莊規劃和園林營造,逐步走出旅游與生態產業互動、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互動、景區建設與鄉村建設互動的超常規發展道路,成為AAAAA級旅游景區,2013年以世界唯一鄉村案例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再展宏圖的滕頭村,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93億元,村民人均收入6.3萬元。
其三,心系群眾。踐行黨的宗旨,永葆公仆情懷,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滕頭村兩任書記的共同信念。上世紀80年代,企業女工月工資一百二三十元,傅嘉良只拿八九十元。他認為,讓金錢欲望占據心靈,集體利益就失去了位置。傅企平上任伊始就提出并踐行“三先三不”原則:要求村民做到的黨員干部首先做到,要求黨員做到的黨委成員首先做到,要求黨委成員做到的黨委書記首先做到;村干部不住最好的房子、不拿最高工資、不多占股份。他們做的好事像滿天星辰,看得見,數不清,但樁樁件件都以村民福祉作為考量準則。上世紀90年代,村里就建立起社會養老、合作醫療等制度,為村民設立人身、財產保險,實現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醫、戶戶有保險的目標。1984年,有人片面理解中央精神,主張把樹林、土地、集體積累全部分光,傅嘉良力排眾議,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把村辦企業、橘樹留歸集體。1993年,村里便成立國內最早的村級環保委,先后對50余項污染環境的項目一票否決……這一切,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使得上下同欲,砥礪奮進。
最后,執著堅韌。兩任書記激情永不磨滅,奮斗永無止境,自覺將以前取得的成績翻篇歸零,自我加壓,再創輝煌,為村莊發展行穩致遠打頭陣、當先鋒、挑重擔。當了30多年村干部的傅嘉良,不顧胃病等病痛纏身,恪盡職守,只爭朝夕,成天為公事操勞。傅企平已年近古稀,但在村民眼中仍是“永動機”。去年10月,他接過中央對口扶貧的擔子,頻繁在川豫魯皖贛閩等省份的調研考察路上奔忙,幫助貧困地區更新發展觀念,傳授先進種植技術、管理方法,形成“造血”功能,困了在車上打盹,餓了以面包、餅干充饑,工作強度之大連許多年輕人都吃不消,終因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昏倒在辦公桌旁,真正做到為了人民利益而鞠躬盡瘁。
如今,滕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相信,接過發展接力棒的新班子,一定能繼承和弘揚前輩優良作風,續寫新的精彩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