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來自湖北偏僻鄉村的青年,懷著治愈尿毒癥的希望來到寧波,用善良和愛心感動著這座城市;一名本應安享晚年的退休教師,慷慨友善地向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電影《讓愛活下去》講述了一個有溫度的寧波,講述了一個“強者自救,覺者渡人”的感人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延續著一種天高云淡的調子,弱化戲劇沖突,通過大量生活細節的鋪排,用還原生活常態來貼近人物內心,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并以步步推進的方法,讓觀眾深入劇情,與劇中角色同喜同悲。
罹患尿毒癥,還得承受妻子決然離去的痛苦,命運給主人公國華以沉痛的一擊。但即便哀嘆著“失望是一種很大的折磨”,他也從未放棄生的希望,將自己對于生命的渴望投射到寧波這座陌生的城市,拼命地工作,努力地賺錢。因為他相信“強者可以自救”。
身患重病、生活難以為繼,國華是不幸的;但他同時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大恩人”葉老師。葉老師的扮演者鄭佩佩在影片中的表演著實讓人印象深刻,肢體語言和心理描摹都與人物高度合體,一幅《善心如燈》掛在墻上,正是她人生的最好寫照。喪偶又喪子,這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悲慘而落寞,她獨自承受著孤獨,不愿與人吐露心聲。但生性善良的她也見不得別人的苦痛,一次又一次向國華伸出援助之手,一次又一次將他從絕望的邊緣拉回來,給予他信心和勇氣,頗令人動容。她說:“這個年輕人兩手空空地來到寧波,我怎么能讓他失望?”一句話將寧波人的善良與愛心刻畫得淋漓盡致。葉老師,是那個可以“渡人”的“覺者”,她代表的是整個寧波的“人情味兒”。
當然,國華也沒有令葉老師失望,他自食其力,用出色的工作贏得了別人的尊重。認真生活的人總是讓人感動,一老一少的溫暖故事平緩地講述著,直到國華失去電工工作,被葉老師等人誤解,失望和痛苦折磨著他。他決定放棄治療,回老家等死,報紙上卻登著前一天國華的采訪和照片。原來,他曾向紅十字會提出活體捐獻的意愿,被新聞媒體知道后刊登在報紙上。深受感動的路人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老人、小孩、上班族、清潔工……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陌生人將一張張數額不等的錢放在他手心的那一刻,我的淚水也同國華一樣決堤了,無數細小的感動如同涓涓細流在此刻匯聚成了汪洋大海。
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在慈善捐款現場,國華將收到的一萬余元現金悉數投進了捐款箱,他說:“這些錢于我而言只夠三個月的透析費用,對別人來說,卻可能挽救一條生命。”因為,他想“讓愛活下去”。影片由此達到高潮。第二天,全城轟動了,甚至有陌生人主動承擔了國華的換腎費用,整座城市都被溫暖和愛緊緊包裹著。
寧波是一個外來人口大市,有人在逃離過往,有人在開創未來,有人被它改變,也有人最終改變了它。對像于國華這樣的“外地人”來說,故鄉是不可選擇的宿命,第二故鄉才是他們試圖為人生尋找的答案。雖然命運本身不是什么甜美的東西,但相對于總站在外面,國華的選擇是一頭扎到生活中去,與命運為侶一道浮沉。葉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即使自己身陷絕境,也希望點燃愛的火苗,照亮一片天空。
此外,作為寧波第一部本土電影,璀璨絢麗的三江夜景、高樓林立的南部商務區、風情萬種的老外灘、底蘊深厚的博物館……一幅幅美麗的城市畫卷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寧波以更加優美的姿態向人們款款走來。
電影《讓愛活下去》以發生在寧波的真人故事改編,故事主人公原型梁國華說“寧波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的確,這座城市的溫度就是它的人情味,落到細處就是那一個一個的人、一件一件的事。國華的事件只是無數感人事件中打撈起的一件,《讓愛活下去》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將它再度推到我們的面前,值得每個人反復品味。它讓你在心靈上體會身邊的溫暖,并且告訴你一個絕對簡單而重要的人生觀,那就是,去愛,去奉獻。
(文|楊 芝)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