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那些粉墨登場的生旦凈丑,人們感覺似曾相識,只不過,官場敗類那些倒行逆施的現(xiàn)實,往往比劇情還要魔幻,他們的“貪腐基因”是從娘胎里帶來的嗎?不是。趙立春、高育良、祁同偉等都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可惜后來初心全忘,走向貪腐的不歸路。分析其蛻變軌跡,把握住某些關(guān)鍵“節(jié)點”,對遏制腐敗增量也許能發(fā)揮一定作用。
饑不擇食。大凡貪腐,通常是從理想信念崩塌開始的。祁同偉出身貧寒,青年時曾在基層派出所頑強打拼,為緝毒沖鋒陷陣,險些喪命。然而,在扭曲的人生觀和貪欲驅(qū)使下,他逐漸喪失最初的豪邁與激情,篤信“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而是權(quán)力”,多次宣示:我要的是這個世界向我低頭!他渴望改變命運,出人頭地,在謀取權(quán)力、金錢、美色等方面不擇手段。為追求政治資源,他跪倒在墮過胎、比自己大10歲的官二代梁璐的石榴裙下。他變得欲壑難填,和山水集團總裁高小琴沆瀣一氣,大搞權(quán)錢交易,過上了被老干部陳巖石指責的“臭流氓”的生活方式,甚至不顧中央三令五申,不知收斂,不知廉恥,“腿照樣亂走,嘴照樣亂吃,床照樣亂上”,一步步深陷貪腐的泥沼。
身不由己。慈眉善目,學養(yǎng)深厚,自命清高的原漢大教授高育良,本來頗有抱負,對金錢不屑一顧。但他當年的學生祁同偉深知其并非無縫的雞蛋,同花花公子趙瑞龍一起,讓他吞下了包裹著美女、別墅和巨額信托基金的誘餌。他雖在公開場合依然慷慨激昂:講原則、講定力、講底線、要潔身自好、不能自甘墮落云云,但天上掉餡餅時,地上必定有陷阱。作為“政治精算師”,高明知趙瑞龍的美食城會污染環(huán)境,后果嚴重,雖也想效法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不近人情”的政治智慧,但只好接受城下之盟,被迫簽字。當祁同偉暗殺反貪局長等罪行暴露無遺,高也想跟祁切割,但面對那些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利益關(guān)系,只能徒喚奈何:“他們的破船我是下不來了。”正應(yīng)了那句老話:“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慌不擇路。“自古清白無遺禍,從來貪腐留禍殃。”高育良對“得意門生”、省反貪局局長侯亮平本來抱有厚望,幻想“侯這把劍捧在我們手里,漢東的力量對比就大不一樣”。然而,侯卻是個“大鬧天宮的主”,“攪得漢東風波四起,雞犬不寧。”侯徹查油汽集團總裁劉新建腐敗案時,高育良撕下面紗,嚴辭要求侯到此為止,不要牽涉到祁同偉和趙瑞龍。但侯卻看破了“一個政客的虛偽”,對“恩師”毫不留情。既然不能“為我所用”,一貫道貌岸然的高育良原形畢露,對侯“痛下殺手”,栽贓陷害。然而,貪官污吏的一切倒行逆施,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挖掘墳?zāi)埂.斠磺姓嫦啻蟀讜r,喪心病狂的祁同偉鋌而走險,逃到深山企圖負隅頑抗,最后畏罪自殺。一輩子機關(guān)算盡的高育良雖四處露面,證明自己“沒事”,但不過是色厲內(nèi)荏,他清楚喪鐘已經(jīng)敲響,唯一能做的只是暗中為自己“料理后事”。
邪不壓正。“廉潔民之表,貪腐民之賊。”十幾歲參加革命的陳巖石,入黨的動機居然是為了爭取扛炸藥包的權(quán)利,退休后仍然“舉著骨頭當火把”,永遠和人民保持著血肉聯(lián)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血氣方剛的省反貪局局長侯亮平,立志養(yǎng)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一直不忘當年的誓言:忠于國家,忠于法律,該邪乎的時候,就大義凜然;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愛惜羽毛”,秉公辦事,六親不認……趙立春、高育良、祁同偉之流則是南轅北轍,因為他們心中有鬼,身上有那么多“破事”。然而,“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腐敗分子注定是“沒有明天的人”。正反經(jīng)驗告訴我們,作為黨員干部,應(yīng)該常懷平常心,莫存非份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線。否則,一旦有致命的軟肋抓在人家手里,雖然“還是那個人,卻不再是那個魂”,難免走上犯錯誤的快車道。同時,為整治政治生態(tài),拯救世道人心,各級黨委、政府都要嚴格履責,實行黨規(guī)黨法,加強黨內(nèi)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某些干部圖謀不軌的蛛絲馬跡,就不能投鼠忌器,養(yǎng)癰遺患,而應(yīng)該果斷出手,在相對較輕的“節(jié)點”上盡早予以阻斷,以挽救干部,避免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造成損失。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