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容錯機制,目的是在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以體制機制的保障,消除干部的心理顧慮,激勵干部大膽創新、敢于擔當。從全國一些試點地區出臺的容錯機制來看,總體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存在著試錯空間不明朗、操作細則不明確、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容錯機制的落地生效。比如部分地區的容錯機制出臺后,遭遇了免責申請很少,甚至長期為零的尷尬。
如何科學構建容錯機制,增強容錯機制的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切實發揮容錯機制為改革者撐腰,為擔當者擔當的作用,是當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明晰“容”與
“不容”的界限
什么樣的錯可以容,什么樣的錯不能容?這個問題最關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可容之錯應在依法依規、程序到位、秉公用權前提下,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紤]當前改革創新的重點內容和基層工作的實際需要,容錯認定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在推進重大試點工作、改革體制機制過程中,敢于先行先試造成的無意過失;二是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引進與區域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重大項目時造成的無意過失;三是在落實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征地拆遷等工作中,為確保進度特事特辦、攻堅克難時造成的無意過失;四是在化解爭議較大、矛盾突出的歷史遺留問題時,敢于因難而上、促進問題解決而造成的無意過失;五是在制止違法行為、處理重大事故等過程中,敢于碰硬維護群眾權益、因情況緊急臨機處置時造成的無意過失,等等。
同時,應充分認識容錯機制作為一項創新性工作,需要不斷在實踐探索中進行規范和完善。為此,應注重對容錯實踐案例的積累分析,制定出臺詳細的容錯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形成更為透明清晰的容錯認定依據。
注重“頂層設計”與
“基層創新”的結合
當前,各地試點建立的容錯機制,主要有省、市一級出臺的和區縣(市)單獨制定的兩種模式,從實踐效果來看,各有利弊。由省、市一級統一制定的容錯機制,優點在于覆蓋范圍較廣,不僅覆蓋到本地區的各區縣(市),也覆蓋到省、市級各部門,容錯的對象囊括地區內各級各部門的黨員干部;容錯標準、執行程序等較為規范統一,有利于增強改革創新工作的協調性,形成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缺點則是對于各區縣(市)改革創新中面臨的特殊問題、個性問題,缺乏細化的標準與程序規定,往往導致容錯機制落實中指導性、操作性不強的問題。由區縣(市)單獨制定的容錯機制則正好相反。
由此可見,構建科學合理的容錯機制,需要省、市層面的統一規范與各區縣(市)的實踐創新充分結合。較為理想的模式是在省、市級層面,制定覆蓋各級各部門、具有統一標準和規范程序的實施辦法,在省、市部門和各區縣(市)制定結合職能要求、符合本地實際的實施細則。在此基礎上,探索區分政府公共決策、國有企業重大改革決策、事業單位服務決策等類別,分類制定容錯機制的配套實施細則,加快形成上下貫通、橫向協調、整體聯動的容錯制度體系。
推進“認定程序”與
“操作流程”的細化明確
容錯認定的程序是否科學完善,關系到能否操作到位。容錯免責程序一般包括申請、核實、認定和報備等環節。對于群眾影響較大的緊急事件,申請環節可免,由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人事部門直接介入核實認定責任,防止出現先免職后又容錯免責現象,保證當事人全力參與事件善后處置。申請一般由所在黨組織或個人提出,接受申請的部門一般為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人事部門。
核實與認定是容錯機制落實的關鍵環節,必須加以規范和細化明確,確保容錯機制的可操作性。核實與認定的主體,應為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對于具有較強專業性的決策事項,可邀請上級業務指導部門及相關專業人士參與認定,增強容錯認定的專業性。核實與認定的時限必須要有明確的規定,對于涉及面廣、程序較為復雜,一時難以認定的決策事項,也應有具體的延期時限。核實與認定的標準,需要規定必要的證據規則、精細的性質分類和程度等級,降低認定工作的難度,壓縮評判的自由裁量權,增強容錯認定的精準性。核實與認定的方式,可采用“四查”方法,即查明行為的目的、動機、程序和后果,以此為基礎形成書面調查報告,科學認定相關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并將認定結果報同級黨委或政府備案。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事前程序如風險說明等,以“有言在先”的方式主動要求更嚴的監督;增加事后程序如在一定范圍內的公示、通報等,以“公開在后”的方式增加容錯免責的公信力。
強化“容錯”與
“糾錯”有機融合
容錯,也需要糾錯。容錯是保護干部,糾錯是彌補失誤,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把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發揮好容錯當事人的主體作用,使其自覺擔當起糾偏的責任,防止自我解脫和責任推卸。同時,注意舉一反三,對典型案例定期通報,加強對同類問題的風險研判,防止再次出現失誤。強化容錯免責結果的運用,對已經作出容錯免責決定的干部,不作負面評價,不影響其考核等次、評先評優、推薦資格、選拔任用、選聘選調等,并主動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及時消除信訪、舉報、負面輿情的影響,為干部澄清和正名。對進行了容錯減責但仍被給予紀律處分或組織處理的干部,在問責影響期滿后,應根據其德才素質、現實表現和工作需要及時進行妥善安排。問責部門不得混淆干部工作失誤或所犯錯誤的性質,或夸大失誤、錯誤的影響程度,對干部作出不適當的處理。
堅持“容錯”與
“問責”雙措并舉
容錯免責是在嚴格執紀問責前提下的容錯免責,是促進從嚴執紀問責更加科學、合理、公正的重要舉措。容錯不是對失誤、偏差和錯誤的無界限縱容,對有意逾越或任何假借改革創新之名沖撞國家法律法規和黨的紀律規矩“底線”和“高壓線”的行為,必須從嚴執紀問責,決不能予以寬容和姑息。只有問責制和容錯機制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能激發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推動黨員干部切實把責任扛起來,努力減少和積極糾正工作中的“錯誤”“失誤”,達到敢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目標。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