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奉化區西塢街道蔣家池頭村的村民發現村干部把辦公室搬到了便民服務大廳,村里的會計、出納每周2天都會準時坐在大廳里辦公。來辦事的老黨員徐世達贊不絕口:“這樣交關好,辦個事不用找來找去,來一趟全都能弄好,太方便了。”
今年4月以來,奉化區按照寧波市“大腳板走一線、小分隊破難題”抓落實專項行動的部署要求,針對基層反映部分村(社區)辦公用房“面積過大”,少數村(社區)干部辦公“機關化”等問題,全面開展“小辦公、大服務”活動,向全區353個村、40個社區發出號召,倡導村(社區)干部特別是主職干部集中辦公、下樓服務、一線解難。
目前,全區村(社區)已整合騰出辦公用房317間,共計6394平方米,并全部改建成公共服務場所。“從獨立辦公室到一張辦公桌,看似辦公空間變小了,但服務空間大了,群眾的心也更近了。”奉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辦公場所小一些
服務陣地大一些
近年來,各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改建后,原有的村(社區)辦公用房普遍存在分散辦公、面積過大的問題。村書記、會計等村干部往往各有一間辦公室,村民來辦事,常常需要跑好幾間,有時跑空了還得多來幾趟,村民們對此頗有微詞。部分過于寬敞的辦公室也總是冷冷清清,實際服務效率偏低。
活動開展以來,各村(社區)通過民主決策,“一村一策”制定調整方案,賦予辦公場所新的用途,有效拓展了村(社區)服務陣地。
很多村(社區)首先對辦公用房進行了調整。按照“不隔斷、不裝修、不添設”的“三不”標準,岳林街道集中半天時間調整了8個村(社區)的辦公用房,除了門牌更換,未多花一分資金,將人力、物力成本降到最低。錦屏街道正明村根據實際情況,騰出2間辦公室,村書記、主任和支委三人搬到一起集中辦公。村書記周聲波笑著說:“集中辦公好處多,不但我們幾個人商量事情方便了,連夏天的空調費都能省下不少。”
西塢街道蔣家池頭村是最先響應“小辦公、大服務”活動的村之一。村里有20多名80歲以上的老年人,該村在精簡村干部辦公用房的基礎上,將部分辦公用房改建成了老年食堂,為這些老年人提供中、晚餐服務。據悉,老年食堂按照9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餐3元,80歲至89歲老人每人每餐4元進行收費,對村里行動不方便的老人,還提供送餐上門服務,得到老人們的一致好評。
將富余的辦公用房改建成便民場所也解決了很多村(社區)服務陣地不足的問題。依托村民議事廳、“五議兩公開”等村民議事平臺,村班子廣泛征求對騰退辦公用房的使用意見,立足實際開辟會議室、談心室、閱覽室、農技講堂、衛計服務站、黨員遠教點、救災物資儲藏室等公共服務場所,填補了一些職能空白。
除此之外,騰出來的房間還有何用途?一些村(社區)在拓展服務功能上動起了腦筋。為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岳林街道舒前村將騰出的辦公室用作團員青年活動室,還組織開展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興趣活動,大朋友、小朋友們爭相報名參加,在暑期聚集了不少人氣。還有一些村(社區)開設了民間合唱隊、老年歌舞隊等團隊,極大豐富了村(社區)文體活動,黨員群眾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許多村(社區)書記由衷感嘆:房間空出來、群眾聚起來,原來冷冷清清的辦公樓都成了熱熱鬧鬧的“干群樓”了。
上樓辦公少一些
下樓服務多一些
要實現村(社區)干部辦公去“機關化”,提升便民服務中心效能,首先要讓干部打開門、走下樓,縮短群眾辦事的“物理距離”。
“以前我們到村里,蓋個章問個事,得一間間辦公室找過去,跑完一樓跑二樓,現在大通間辦公了,辦事方便多了。”提起全體村干部搬到便民服務中心辦公這件事,莼湖鎮許家村的許大爺滿口稱贊,直呼這個做法“好極了”。
按照“小辦公、大服務”的理念,各村(社區)積極完善便民大廳值班坐班、為民服務全程代理等制度,梳理優化30多個服務項目,做到“一窗式受理、一層式辦結”。同時,積極開展“村(社區)干部集中破難日”活動,要求主職干部每周至少2天到便民服務大廳辦公,大大提升群眾辦事便捷度,真正讓群眾“少跑幾趟腿,少敲幾扇門,少費些口舌”。
其次,要讓干部沉下身、走近點,拉近干群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服務保障,該區積極加大區、鎮、村三級財政保障力度,落實黨費對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適當補助政策,要求各村(社區)按照“干部辦公集中化、服務群眾規范化、工作決策民主化、村級事務陽光化”要求,優化服務設施,建設滿足“有一個公開欄”“有一個亮相臺”“有一面心愿墻”等“十有”標準的便民服務大廳。從微小處著手,從實際需求考慮,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關心關愛。
錦屏街道在每個社區設立了心愿墻,通過“心愿漂流”的方式自主結對。截至目前,共幫助孤寡老人、殘障人士、軍烈家屬、待業青年等社區居民圓夢370余個。
再次,要讓干部提提神、醒醒腦,消除黨群干群的“信任壁壘”。該區以“小辦公、大服務”活動為契機,強化換屆后村干部作風建設,通過區委書記授課、集中任職培訓等方式,進一步重申“10個嚴禁、39個不得”的“村干部履職行為規范”,并對“慵懶散”“行政不作為”等作風問題下“狠手”,進一步嚴肅工作紀律、樹立良好形象。
奉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小辦公、大服務”活動的開展,有效提升了新一屆村(社區)干部的工作作風,通過村干部下樓辦公這一小舉動,切實加強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坐等上門少一些
入戶走親多一些
作為直面群眾的第一線,村級服務好不好,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該區以“小辦公、大服務”活動為契機,督促村(社區)干部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家里、走進項目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得到基層黨員群眾的廣泛點贊。
服務群眾就是要走到群眾家里,成為群眾的身邊人。該區通過落實“聯系不漏戶,黨群心貼心”“四必到、四必訪”等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發放“便民服務一卡通”,公布村(社區)干部、聯村(社區)干部通訊號碼等一系列措施,引導村(社區)干部經常到組到戶走訪調研,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家住山區的大堰鎮村民徐大爺高興地說:“現在不是在講‘最多跑一次’嘛,我們只要打個電話,干部就上門服務,連一次都不用跑啦。”
服務群眾就是要直面矛盾,到項目一線攻堅。該區以開展“項目保障百村立功競賽”為契機,鼓勵全區104個有征地拆遷任務的村(社區)開展立功競賽,以完成政策處理的速度、質量,化解矛盾問題的能力、效果,作為最終評定先進集體和功臣的依據,推進村(社區)干部到項目一線克難攻堅。活動開展以來,佛教名山建設、輕軌項目等65項省、市、區級重點工程加快推進,中塔路改造工程等20多個項目提前完成征遷工作。
服務群眾就是要到田間地頭,實地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尚田鎮鳴雁村的村民多年來都有個“溫泉夢”,但苦于資金不足,始終未能圓夢。新任書記田平孝得知后,自掏腰包外出招引技術、資金,幫助村民們拾起了擱置多年的計劃。無獨有偶,張家坑村的新任主任毛永南無私傳授自家種植技術,帶領村民建起了80余畝高山藍莓采摘基地,幫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在開展“跑田坎、進心坎”活動后,黨員干部們紛紛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解答生產疑難,面對面傳授致富經驗,肩并肩共破基層難題。江口街道中橫村老書記鄭華良更是騎著電動車、頂著40度高溫,將街道81條河道逐一建檔立卡,用行動支持“五水共治”工作。
(作者單位:奉化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