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寧波市公共文化發展進入快車道,寧波市委、市政府堅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期間,市、縣兩級每年投入近5000萬元用于購買戲劇、電影等各類文化服務。全市每年送電影下鄉25000多場次,送戲下鄉6000多場。截至2016年底,全市鎮鄉(街道)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基層文化宮實現高標準全覆蓋,文化站和村(社區)基層文化宮平均面積分別達到5580平方米和767平方米,建成農村文化禮堂821個,每千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超過300平方米,位居浙江省前列。鄞州區、慈溪市、鎮海區分別成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時至今日,寧波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基本形成,城鄉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全市范圍內初步實現傳統文化事業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變。
我市公共文化
呈現“四快四慢”特征
在現階段,寧波市公共文化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出內容多樣、形式多變、渠道多元的特點。面對新的變化,這些年,寧波市雖然不斷擴大投入、增量供給、免費配送,但仍屬于單純從需求管理角度依靠量的擴張來應對,沒有真正從供給側結構角度深化改革創新,具體表現在“四快四慢”。
數量增長快,品種更新慢。從2005年開始,寧波市按照“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享受”的運作模式,把“千場戲劇進農村”活動納入政府實事工程。從2014年起,寧波市將“千場戲劇進農村”活動轉型升級為“天然舞臺”文化惠民演出活動,演出劇目面向全國各地國有劇團和優秀民營劇團采購,擴大知名藝術劇團含量,并由需求方自主點單。此舉雖然在供給手段上有所優化,但仍然囿于“一村一年一場戲”的框架,供給的品種并未有實質性變化。
基本建設快,效能提升慢。近年來,寧波市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特別是基層鎮鄉文化站、村文化禮堂等基礎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全市文化資源整合配送系統和文化信息傳輸網絡已基本成型,市、縣兩級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相比較而言,在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機構功能作用,豐富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面向城鄉群眾提供優質、高效、均衡服務的活動項目方面進展略顯緩慢。
需求變化快,渠道創新慢。在數字網絡技術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各領域和全過程的大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互聯網獲取文化信息、表達文化訴求、參與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極為普遍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征。資源數字化、渠道網絡化、線上與線下結合、現場與遠程結合等方式和渠道變化,正在對目前寧波市仍然較為普遍的孤島式、近距離、小眾化、單一性傳統服務方式形成“倒逼”。
“腳下”發展快,多元參與慢。2015年,中央《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要做到這一點,寧波市還十分迫切地需要打破“腳下”“輸血”“體制內”改革的思維定勢,向開放、協調的公共文化供給主體結構性改革大踏步跨越。
“三個方面”
推進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
政府面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實行社會化供給,是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環節。寧波市從“三個方面”全力推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社會化供給。
精心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寧波市政府在深入調研全市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權衡市、縣兩級財力許可的基礎上,參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2016年,寧波市正式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鼓勵社會力量按照政策指引有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同時,按年度出臺《寧波市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其中對公共文化機構、專業性中小文化服務組織及其他機構和個人的參與作了必要的結構性安排。
構建新型社會化主力陣營。公共文化服務與鞏固黨和政府基層陣地、堅持城市文化發展正確方向、涵養和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強化文化領域現代治理息息相關,也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大局。寧波市立足于“四個全面”和“五大理念”,把建構與政府形成伙伴關系的公共文化服務主力陣營作為優先事項,文化行政部門秉持“導向不能變、陣地不能丟”的原則,在培育社會參與主體的過程中,聚焦主流、悉心引導,正確處理好“擴大準入”與“底線把關”的關系,綜合運用價值準則、規劃指導、品牌建設、扶持獎勵、過程監管、質量評估、群眾反饋等手段,推動優化公共文化供給主體結構不斷優化。
拓寬參與渠道。寧波市素有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天一閣”藏書樓天下聞名,社會捐資興文、助學、藏書史不絕書。近年來,寧波市政府順勢而為,不僅繼續大力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捐建文化設施、贊助文化活動,還將社會力量參與渠道逐步放大到承辦文化活動、托管文化設施、興辦文化實體、合作開發文化項目。比如,2015年,古林鎮以民營企業家捐資500萬元全新建造鎮鄉文化站;“‘一人一藝’寧波市全民藝術普及社會聯盟機構”首批已簽約33家;寧波市圖書館引進專業社會閱讀組織提供多項閱讀品牌服務;“寧波公共文化云”平臺也全面委托專業機構建設運行。
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
面臨的機遇和目標
當前,寧波市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面臨三個重要發展機遇:一是寧波市“東亞文化之都”建設,有望為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營造良好的國際文化交流環境;二是寧波市“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市”建設,有望對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從事文化消費活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三是寧波市在全國率先全面啟動“一人一藝”全民藝術普及工程,有望圍繞提升全體市民文化藝術素養,帶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全面調整。
今后一段時期,寧波市深入推進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的總體目標是:率先建立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引領,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文化機構為骨干,以社會專業機構為長期合作伙伴,吸引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供給新體制。全面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率先形成開放發展、有序進入、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公共文化供給主體新型動態管理運行結構,率先建立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現場與遠程結合、實體與虛擬結合、城市與鄉村結合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新型供給機制。
在操作層面,總體目標可以具體落實為“五個一”改革工程:一是搭建一個資源統籌、服務集成、深度覆蓋、互聯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二是建立一個“1+10”城鄉一體的“寧波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三是構建一個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公平有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寧波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聯盟體系”;四是建立一個寧波市紅色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體系;五是形成一套持續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供給精準有效、信息反饋靈敏、管理運行規范、監督評估常態化的制度支撐體系。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