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今年3月22日召開的浙江省剿滅劣Ⅴ類水誓師大會上,我市的北侖區、寧海縣和象山縣斬獲了2016年度治水“大禹鼎”。本刊特刊登這三地在推進剿滅劣V類水行動中的做法和經驗,以饗讀者。
北侖區境內水系發達,河道溪流縱橫交織,河道總長635公里,河面面積近1400萬平方米。作為全省重要的工業強區之一,臨江靠海的地理位置,使北侖的治水需求和治水難度比其他區域更加強烈和突出。
自2011年啟動內河綜合治理工作后,至目前,北侖已累計投入資金近80億元。2014年,北侖區成為浙江省首批“清三河”達標區縣(市),并獲得省首批“五水共治”大禹鼎和寧波市唯一治水金獎。2016年,該區又順利通過省“清三河”復查驗收,并再次榮獲省治水“大禹鼎”。
水岸同治
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
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針對污染源,北侖采取綜合手段加強岸上治理。在前期完成電鍍、印染、造紙、化工四大行業和金屬表面酸洗特色行業整治提升基礎上,扎實推進20個“低小散”行業(區塊)整治,全面完成十大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任務,累計關停淘汰金屬表面處理、印染、造紙等重污染企業(作坊)328家,整治提升240家。
在岸上治理的同時,該區扎實推進河道清淤工作,對區域內的河道、溪坑逐條調查,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通過泥漿泵吸泥、挖泥船挖泥、環保絞吸船吸泥等方式,全面實施河湖庫塘清“污”工作,消除河底污染源;采用就地復綠等措施資源化利用淤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時,加強對河湖淤泥情況的監測,建立輪疏工作機制,著力實現河湖庫塘淤疏動態平衡,確保實現“有淤常疏、清水常流”。累計完成河道清淤572公里,清理淤泥723萬方。結合“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重拳出擊,累計拆除涉水違建257處58.5萬平方米,居全市前列。
精細截污
北侖抓好“最后50米”
要保住水岸同治后的成果,必須做好截污納管工作。據統計,北侖區登記在冊的流動人口達53萬,超過本地人口,而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作為外來人口的集聚區,是城鎮截污納管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針對這些環境復雜、難以每戶接管的區域,北侖采取排污口工程截流的方式,使城中村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
為提升污水管網的使用效率,北侖實行“兩級管養,屬地為主”管理模式,要求區、街道兩級結合河道巡查“四無二查報”制度,加強對管網日常的巡查管理,提高管網管養水平。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組織監管考核工作,各街道成立城鎮公用設施管理站,對污水設施進行維養管理。
通過開展全方位無死角的精細化截污工程,北侖用“最后50米”表明了其“污水不落河、不落地”的決心。累計建成城鎮污水主管網636公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接近全面完成,全區污水管網覆蓋率居全省前列;累計完成工業園區污水改造工程20個,工業企業雨污分流改造260余家,完成老小區改造73個,實施城中村截污工程46個。通過“最后50米”納管和沿河截污工程等綜合措施,累計堵截和納管改造入河排污口1250個,主要河道入河排污口得到有效整治,為北侖河道水質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北侖區水利局、北侖區“五水共治”辦)